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手术(TES)微创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临床疗效。
对2022年3—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例产后DR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行TES术,腹直肌后置入15 cm×20 cm聚丙烯疝修补网片加强修复,无需钉枪固定,无需防粘连补片。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门诊、微信及电话联系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完全TES手术,无中转开腹,2例合并脐疝,1例合并白线疝,平均手术时间168 min,术后第1天数字分级法疼痛评分平均为2分,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约2.5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5 d。4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3、6、9、12个月,无复发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TES治疗产后DRA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嵌顿、绞窄性腹壁疝是指腹壁疝患者出现疝内容物嵌顿或绞窄,合并肠梗阻或肠坏死,需要急诊修补手术处理的一种复杂腹壁疝[1,2,3,4,5]。其手术时机的选择较困难,术中情况复杂多变,具有较高的术后感染、复发等并发症风险,是外科医师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2,6,7,8,9,10]。目前,国内对嵌顿、绞窄性腹壁疝的临床处理原则尚缺乏较统一的认识,故经国内专家委员会讨论达成此微共识,以供临床外科医师参考。
通过对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疝和腹壁外科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的引述,同时引用了国内数据库以中文发表的疝和腹壁外科论文数据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近20年来国内外腹股沟疝和切口疝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评价了我国在腹股沟疝和切口疝领域的成绩和不足,对今后我国疝和腹壁外科在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腹股沟疝是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疝,是各种类型的疝中最常见的一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术方式,约占外科总手术量的1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2%~20%。早期并发症有手术切口疼痛、尿潴留、手术部位的血肿/血清肿、感染等;晚期并发症有慢性疼痛、性功能障碍、补片感染及疝复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易引起患者心理焦虑、造成患者躯体不适、延长患者康复时间、消耗额外的医疗资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康复,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是目前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对LIHR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发生原因、危险因素、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提前识别高危患者、个体化控制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期减少腹股沟疝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复杂腹壁疝是指巨大疝和(或)合并一系列并发症的腹壁疝。其中感染是腹壁疝修补手术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腹壁疝合并感染主要包括以下范畴:(1)腹壁疝合并皮肤软组织感染;(2)腹壁疝合并腹壁或腹腔隐匿性感染;(3)腹壁疝合并补片感染;(4)腹壁疝合并补片感染导致的复杂情况(如器官侵蚀、组织清创切除后巨大缺损)等。腹壁疝合并感染如处理不当,会导致再感染或疝复发,需多次手术处理,不仅增加患者和医保成本,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对医生的信任度[1]。此类患者的治疗理念与常规腹壁疝修补手术大不相同,对疝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因而要求在术前及术中对感染进行严格评估、认真把握手术时机、选择恰当手术方式和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此外对采取分期治疗(一期清创与补片取出,二期修复重建),还是同期修补也存在争议。目前对腹壁疝合并感染的临床诊疗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更缺少相关指南与共识,临床处理大多遵循个体化原则。本共识结合腹壁疝合并感染的最新研究与观点,经编审委员会专家反复讨论形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探讨实施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对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应用效果。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7月1日—2022年3月30日实施常规护理的368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4月1日—12月30日实施日间手术全程管理模式的37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日间手术全程护理模式应用前后日间手术患者手术取消率、24 h延迟出院率、随访率及满意度、出院准备度的差异。
(1)观察组患者手术取消率(2.2%)、24 h延迟出院率(2.2%)均低于对照组(9.5%、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出院随访率(98.6%)、护理满意度(97.7±1.05)分、出院准备度(111.10±6.66)分均高于对照组[90.2%、(91.3±1.36)分、(89.60±13.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应用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可降低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患者手术取消率、24 h延迟出院率,提高患者随访率、对护理工作评价的满意度及出院准备度,从而为患者良好的预后提供保障,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保证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通常可引起食管外症状。据估算其全球患病率为13.98%,全球患者人数约为10.3亿。通过内科抑酸治疗通常可有效解决反流引起的症状和反流性食管炎,然而约1/3接受抑酸治疗的GERD患者在治疗8周时症状仍反应不足。而抑酸治疗更加难以有效控制其食管外症状。此外,人们越来越担心无限期使用抑酸剂的长期后果。抗反流手术可机械性修复和增强抗反流屏障,以防止胃内容物异常反流进入食管和气道,从而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替代药物治疗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GERD症状和避免长期用药。本文通过对以往GERD食管外症状抗反流手术研究中患者入选方法的分析,为指导临床进行详细的GERD食管外症状术前评估,优化手术患者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提供依据。
比较一款复合基底膜生物补片与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在开放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
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个中心招募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并自愿接受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将符合入组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腹股沟疝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复合基底膜生物补片、对照组使用SIS补片,按照Lichtenstein术式进行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患者术后180d的无疝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完成术后4年的长期随访。
在1年研究期间,5个中心共招募140名患者,有2例试验组患者脱落,最终13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患者68例,对照组70例。试验组的体重较对照组更轻(P=0.028),体重指数更低(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其他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35),在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中,试验组较对照组评分更低,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6.165,P组间=0.014),同时在不同时间点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68.4,P时间<0.0001),2组的时间与运动VAS评分交互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2.921,P交互=0.034)。试验组血清肿发生率(4.62%)显著低于对照组(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后180 d试验组无疝复发,对照组1例复发,2组无疝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2组患者疝复发率之差为-1.39% [95% CI (-6.23%~3.45%)],可信区间上限<10%。后续4年随访中,试验组58例患者无疝复发,对照组54例患者有4例疝复发,其中2例已再次治疗,2组无疝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
新型复合基底膜补片在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表现非劣于SIS补片,特别在血清肿发生率方面,新型复合基底膜补片较SIS补片更为优异。
肝硬化腹水患者腹压较高,同时伴营养不良导致的筋膜和腹肌张力下降,腹壁疝的发生率在20%以上[1],严重腹水患者其发生率甚至高达40%[2]。这类患者疝进展快,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而且腹水伴腹壁疝患者手术后的死亡率较高[3]。目前对该类患者的评估、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本微共识就腹壁疝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术前评估与准备及外科手术的各类注意事项进行规范指导。
一些边缘区域的腹壁疝因为解剖位置(靠近腹壁边缘或骨性结构)和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导致该类腹壁疝疝环的关闭,补片的放置及固定方式不同于普通的腹壁疝。这些边缘区域的腹壁疝主要包括:剑突下疝、肋缘下疝、耻骨上疝、腰疝,若治疗不当,其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会明显升高。
造口旁疝为疝与腹壁外科领域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有文献估算,我国每年约有1.6万例因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所导致的造口旁疝患者(不包括急诊手术以及其他良性疾病)[1],但目前对于造口旁疝的手术治疗仍未达到临床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与造口旁疝的自身特点有关。由于造口的原因及主刀医生的习惯不同,导致临床出现的造口旁疝存在原因多变、部位多变、方式多变、复发率高、并发症高的特点[2,3],另外由于造口旁疝患者初诊涉及的科室众多,往往存在分工不明确、手术指征有争议不统一等问题。综合近些年来对于造口旁疝的疾病转归过程、病理机制的认知,预防、延缓此类疾病的进展可能会更加有利于患者的预后转归。
疝修补术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为恢复肌筋膜层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腹壁疝修补需要植入补片进行重建。随着材料学快速发展,已有超过200余种疝补片应用于临床,但现有的补片仍然缺乏理想的结构设计以及面临诸多术后并发症等问题。本文详细回顾了疝补片发展和现状,包括金属材料、合成补片、生物补片等,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水凝胶、3D打印支架等智能疝修补材料的研究,为外科医生选择补片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腹壁切口疝是腹壁外科手术的一个重要并发症。随着普外科手术率的提高,腹壁切口疝的发生越来越常见。腹壁切口疝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如难复性疝、腹壁巨大疝、不完全性肠梗阻、嵌顿疝或者绞窄疝等情况。如处理不及时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复发性切口疝约占所有切口疝的20%。因此,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切口疝复发的相关因素、复发性切口疝的前沿治疗理念,并且对其进行综述,旨在降低复发性切口疝的发生风险,为复发性切口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探讨腹腔镜下关闭Ⅲ型腹股沟斜疝内环联合补片修补手术的临床疗效。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将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3例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内环关闭试验组(93例)和未关闭对照组(10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肿及血清肿积液量、住院费用、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
试验组在术后7 d[32(34.4%)比63(63.0%)]、14 d[16(17.2%)比35(35.0%)]、21 d[6(6.5%)比20(20.0%)]血清肿发生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术后7 d[(36.44±16.57)ml比(45.44±15.27)ml]、14 d[(23.88±9.20)ml比(32.23±8.87)ml ]出现血清肿积液量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术后7 d[39(41.9%)比60(60.0%)]、14 d[17(18.2%)比33(33.0%)]、21 d[6(6.4%)比22(22.0%)]疼痛患者例数占比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术后7 d[(1.95±0.71)分比(2.37±0.62)分]、14 d [(1.65±0.49)分比(2.12±0.49)分]VAS评分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64.1±12.1)min比(54.9±9.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尿潴留、肠梗阻、恶心、呕吐、出血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3~20个月,2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慢性疼痛及复发。
腹腔镜下缝合关闭Ⅲ型斜疝内环缺损是安全并有效的,可显著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并进一步减轻术后疼痛,且不增加术后感染、复发等风险。
患者,男性,66岁,主因"腹痛不能平卧,伴停止排气排便14 d"于2024年3月13日入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外科治疗。既往2020年车祸导致多发肋骨骨折,右下肢骨折,内植入钢板状态。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血压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30 mg降压,每天1次。否认糖尿病、冠心病、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查体:体重指数17.0 kg/m2,患者端坐位呼吸(图1A),肠梗阻导管在位,胸廓对称,肺界变小,右侧呼吸动度减弱,可叩及实音及鼓音,右上肺呼吸音弱,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可闻及湿啰音,右侧胸腔可闻及肠鸣音。舟状腹,肠鸣音活跃,6~8次/min,可闻及高调音及金属音。下腹部可见胃肠型、蠕动波,脐周及下腹部压痛,肌紧张,无反跳痛。胸腹部CT及X线片(图1B~1D)提示右侧肠管嵌入右侧胸腔,肠管内可见多发液平面。双侧胸腔积液,右侧为著。右侧膈疝伴肠梗阻。肠管内可见置管影,右侧膈肌上方见肠管疝囊形成,中腹部见多个液平面,右侧部分肠管内见造影剂残留。诊断:创伤性膈疝、肠梗阻、胸腔积液。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膈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前给予胃肠减压及肠道准备。腹腔镜探查可见右侧膈肌内侧,膈疝嵌顿,大部分小肠过膈肌裂孔嵌入胸腔,切开疝环口,回纳肠管,右侧胸腔见血性积液,行单侧肺通气,吸净积液,右侧胸壁第7~8肋间置入胸腔引流导管。分离肝脏隔离粘连,倒刺线全层缝合关闭膈肌缺损,外科补片加固缺损,可吸收钉枪铺平固定补片贴合膈肌,并放置膈下引流管。详细手术步骤见手术视频(扫描文后二维码观看)。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流的腹壁切口疝的修补方式有腹腔内补片疝修补术(IPOM)和肌后筋膜前补片植入术(Sublay)。关于腹壁切口疝的IPOM和Sublay修补法(开放和完全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术)两类治疗方法的疗效,现争议比较多。本研究将进行文献综述,深入探讨分析IPOM术与Sublay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疗效与安全性。
肠瘘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临床上常发生于肿瘤、腹外伤、外科手术损伤和补片材料侵蚀等情况[1,2,3,4,5];且肠瘘,特别是肠外瘘常常会并发腹腔感染和腹壁感染。肠瘘(腹腔感染)合并腹壁疝是一种复杂的腹壁疝,我们在手术抉择、手术时机的把握和术前准备时常会面临诸多的挑战[6]。目前对于腹壁疝合并肠瘘的临床处理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对于其手术方式和修补材料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将腹壁疝合并肠瘘的研究进行汇总整理,期望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腹壁疝合并脏器外露是指疝外被盖破裂引起腹壁全层缺损,伴有腹腔脏器外露的特殊类型复杂腹壁疝,需要急诊手术处理[1,2]。其手术决策和手术方式选择难度较大,具有较高的术后感染、复发等并发症风险,是外科医师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3,4,5,6,7,8]。目前,国内对腹壁疝合并脏器外露的临床处理原则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故经国内专家委员会讨论达成此微共识,以供临床外科医师参考。
日间手术是指患者在24 h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已开展约十余年,日间手术模式具有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加速患者康复等优势。近年来,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麻醉策略与围手术期管理不断发展。本文将对成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麻醉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促进日间手术模式发展。
对闭孔疝的临床特点、诊疗进行临床分析以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改善预后。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3年8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闭孔疝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层分析不同年龄、体重指数及身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35例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合并慢性病史者17例(48.6%),分层分析发现有慢性病史的患者比例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慢性病史者的比例在逐渐增大,60~79岁患者中合并慢性病史者比例为36.4%,80~89岁患者中合并慢性病史者比例为47.6%,90岁以上患者中合并慢性病史者比例为100%;在不同体重指数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09),体重指数在15.01~17.00 kg/m2之间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比例最高,达72.7%。手术治疗32例,有9例因小肠坏死行部分小肠切除,1例行补片修补。其中12例(34.3%)因病情危重经ICU抢救治疗。经ICU治疗的患者比例在不同年龄组(P=0.09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80~89岁年龄区间经ICU治疗者达47.6%,另外随着身高的增加经ICU治疗患者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其余3名患者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5~20 d,中位9 d。
闭孔疝患者多为消瘦的老年女性且多合并慢性疾病,临床上危重症者较多。闭孔疝的延误诊治易导致肠坏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需要临床医生予以重视,尽早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