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24 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01
    摘要 (612) HTML (46) PDF (1748 KB) (174)

    近年来,腹股沟疝的诊治方式趋于成熟,对于不同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也更加规范。在《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年版)》的基础上,全国70 多名相关专业专家经过协商讨论,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在本次指南修订中补充或修改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腹股沟疝的诊治、阴囊疝的诊治、疝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宣教随访等内容。请国内相关医疗机构和同行依据临床实际参照执行。

  • 2.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24 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9-1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02
    摘要 (335) HTML (34) PDF (1704 KB) (149)

    切口疝是一类医源性疾病,临床治疗复杂。近年来,在切口疝的诊断、手术方式、材料学方面都有新的进展。在《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年版)》的基础上,全国70 多名相关专业的专家经过协商讨论,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在本次指南修订中针对复杂腹壁状态、腹壁功能不全、切口疝治疗原则、腹壁疝缺损关闭方法、围手术期处理、随访宣教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增补或修订。请国内相关医疗机构和同行依据临床实际参照执行。

  • 3.
    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40 例临床分析
    任传富, 杨志, 徐恩, 何梓芸, 罗板鑫, 陈新, 夏雪峰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07-51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06
    摘要 (305) HTML (0) PDF (1577 KB) (31)

    目的

    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3 年1—12 月南京鼓楼医院40 例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的HH 合并GERD 患者,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的反流情况和食管压力变化。

    结果

    40 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时间(145.83±33.7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3.67±23.3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80±0.98)d,术后进食流质平均时间(1.82±0.64)d。随访无重症并发症、无死亡及HH 复发病例。患者术后6 个月的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反流时间、酸反流时间百分比、DeMeester 评分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和食管残余压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食管松弛率和无效吞咽比也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

    结论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是治疗HH 合并GERD 的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食管功能,减轻患者反流症状,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

  • 4.
    成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管理模式下加速康复策略专家共识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工作委员会疝和腹壁外科专业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25-13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2.001
    摘要 (284) HTML (37) PDF (1577 KB) (170)

    腹股沟疝是外科领域的常见疾病,日间手术模式和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率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有重要作用。本共识基于ERAS 理念,结合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及专家意见,旨在优化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患者康复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负担。本共识涵盖术前的相关准备、术中手术与麻醉的优化及术后疼痛管理、出院与随访等方面。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旨在提升临床实践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经济的治疗路径。

  • 5.
    基于GBD2021 数据库对中国与全球老年人疝疾病负担和健康不平等的分析比较
    张晋伟, 董永红, 王家璇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708-7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22
    摘要 (270) HTML (23) PDF (1970 KB) (52)

    目的

    分析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膈疝、其他腹部疝,不包括切口疝、造口旁疝和其他未指明的腹疝)负担、变化趋势和健康不平等,并与全球水平进行对比,为我国老年人疝防治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21 年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研究评估中国老年人疝的疾病负担,采用Joinpoint 回归模型分别计算1990—2021年我国和全球老年人疝的各项标化率的平均年百分比变化(AAPC);分解分析揭示老年人疝疾病负担的驱动因素;健康不平衡分析揭示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老年人疝疾病负担差距。

    结果

    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均低于全球整体水平。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 率分别为82.63/10 万、169.35/10 万、17.32/10 万,全球分别为134.87/10 万、330.86/10 万、76.23/10 万。1990—2021 年,中国与全球老年男性疝疾病负担均高于女性。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PC=1.19%,P<0.001),而标化患病率(AAPC=-0.64%,P<0.001)和标化DALY 率(AAPC=-1.56%,P<0.001)呈下降趋势,全球的标化发病率(AAPC=-1.12%,P<0.001)、标化患病率(AAPC=-1.44%,P<0.001)和标化DALY 率(AAPC=-1.64%,P<0.001)均呈下降趋势。1990—2021 年,人口增长对中国和全球的疝疾病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 率的上升均呈主要贡献。全球健康不平等现象仍存在,DALY 率和患病率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过度集中在低SDI 的国家,发病率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过度集中在高SDI 的国家,中国的健康不平等现象继续加重。

    结论

    1990—2021 年,中国和全球老年人疝疾病负担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国负担低于全球水平,2019 年后疝疾病负担在逐渐增加,相关疝疾病综合防治仍需重视,男性人群应为防治主要人群,落后地区应为防治主要地区。

  • 6.
    Rutkow、TAPP、TEP 手术治疗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高娟, 徐建庆, 闫芳, 丁盛华, 刘霞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75-68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16
    摘要 (218) HTML (2) PDF (1577 KB) (14)

    目的

    探究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Rutkow)、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TEP)治疗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2 年1 月至2023 年8 月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疝11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 组,Rutkow 组(38 例;采用Rutkow 手术治疗),TAPP 组(37 例;采用TAPP 治疗),TEP 组(37 例;采用TEP 治疗),比较3 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腹股沟区疼痛情况、胃肠动力相关体液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Rutkow 组患者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长于TAPP 组与TEP 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总费用少于TAPP 组与TEP 组(P<0.05);3组术后1、3 个月的VAS 均低于术后24 h(P<0.05),TAPP 组、TEP 组术后24 h、术后1 个月的腹股沟区VAS 评分显著低于Rutkow 组(P<0.05),3 组术后3 个月的腹股沟区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术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utkow 组MTL、GAS 水平高于TAPP 组与TEP 组,TAPP 组高于TEP 组(P<0.05);3 组术后24 h 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6(IL-6)均较术前上升(P<0.05),Rutkow 组hs-CRP、TNF-α、IL-6 高于TAPP 组与TEP 组,TAPP 组hs-CRP、TNF-α、IL-6 高于TEP 组(P<0.05);Rutkow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5/38),TAPP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2%(2/37),TEP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1%(1/37),3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utkow、TAPP、TEP 三种术式在治疗单侧腹股沟疝中均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腹股沟区疼痛情况且具有较高安全性,Rutkow 可减少住院费用,TAPP 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TEP 则有利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 7.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复发腹壁疝手术及腹腔广泛粘连的处理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复发腹壁疝手术及腹腔广泛粘连的处理》编审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复杂腹壁疝及减重专家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81-4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01
    摘要 (189) HTML (18) PDF (1365 KB) (108)
  • 8.
    机器人对比腹腔镜及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Meta 分析
    孙昭, 刘琪, 王殿琛, 姜建武, 符洋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88-59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23
    摘要 (183) HTML (2) PDF (3663 KB) (18)

    目的

    系统评价机器人对比腹腔镜及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以及知网与万方数据库中发表的2000 年1 月至2024 年7 月的临床对照研究,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2 名独立研究人员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或Jadad 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随后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 中“meta”包(V6.0.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6 项研究进行数据整合,共计17 354例患者,其中机器人腹股沟疝修补术4813 例,开放式手术5870 例、腹腔镜手术6671 例。机器人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再入院率、血肿发生率与开放式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机器人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机器人比腹腔镜SMD=22.40,95% CI(15.43~29.37),P<0.01;机器人比开放式SMD=1.19,95% CI(0.71~1.68),P<0.01]。机器人手术的住院时间较开放式手术更短[SMD=-0.47,95% CI(-0.84~-0.09),P=0.01],但与腹腔镜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7,95% CI(-0.07~0.40),P=0.16]。此外,机器人手术的疼痛率较腹腔镜手术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0,95% CI(0.25~1.01),P=0.05]。

    结论

    机器人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其住院时间较开放手术、疼痛率较腹腔镜手术具有一定优势,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9.
    重视复杂腹壁疝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嵇振岭, 陈杰, 唐健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01-60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01
    摘要 (178) HTML (14) PDF (1543 KB) (35)

    复杂腹壁疝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治疗困难,具有挑战性。本文对复杂腹壁疝的定义、分级和分类进行了概述。提出了腹壁疝手术方式的演变规律,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原则。强调了复杂腹壁疝微观和宏观预防和处理措施。

  • 10.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手术配合的精细化管理与应用
    姜然, 张海泳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84-58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22
    摘要 (174) HTML (12) PDF (1257 KB) (31)

    目的

    总结分析食管裂孔疝患者围手术期精细化手术配合要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观察其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 年1—7 月北京朝阳医院手术室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84例精细化护理患者资料,对患者非计划停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低体温及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满意度进行分析。

    结果

    84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无非计划停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85.65±20.74)min,术中出血量(11.02±4.58)ml,无术中低体温及压力性损伤病例,无术后伤口及补片感染、血气胸、肺部感染、肺不张及胃动力障碍病例,均顺利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51±1.38)d,满意度96.4%(81/84)。

    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及预防措施、术中精细化配合,术后充分宣教可以提升手术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11.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周正阳, 陈凯, 仇多良, 邵乐宁, 吴浩荣, 钟丰云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60-6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13
    摘要 (157) HTML (1) PDF (1140 KB) (25)

    目的

    分析探讨导致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9 月1 日至2024 年8 月31 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的201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时机、糖尿病史、术前使用抗凝药物、疝囊大小、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史及LIHR 术后复发疝等因素与术后出血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通过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其是否为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

    结果

    在2010 例接受LIHR 的患者中,共有32 例(1.59%)术后出血,其中29 例经保守治疗成功止血,3 例因大出血接受二次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出血原因包括巨大疝疝囊血管活动性出血、死亡冠血管出血及精索血管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使用抗凝药物、疝囊大小(≥5 cm)、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史及LIHR 术后复发疝均与术后出血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Logistic 回归分析证实,这些因素均为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 值分别为4.289(95% CI 1.882~9.775,P<0.001)、2.840(95% CI 1.375~5.866,P=0.005)、4.071(95% CI 1.644~10.078,P=0.002)及9.639(95% CI 4.000~23.230,P<0.001)。

    结论

    术前使用抗凝药物、疝囊≥5 cm、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史及LIHR 术后复发疝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血管意外损伤及处理不当亦是导致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措施,规范术中操作,以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

  • 12.
    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原发性耻骨上疝七例的临床体会
    陈金水, 陈金福, 郑开福, 祝晓路, 王铁虎, 谭俊, 李正平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48-55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14
    摘要 (156) HTML (5) PDF (1259 KB) (3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治疗原发性耻骨上疝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至2024 年1 月解放军第九九一医院普通外科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发现的原发性耻骨上疝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患者中男性6 例,女性1 例;平均年龄(71.57±9.33)岁;体重指数17.48~24.61 kg/m2,平均(21.75±2.23)kg/m2;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腹股沟疝,其中左侧疝1 例,该例曾行右侧腹股沟疝修补术;右侧疝6 例,其中1 例曾行右侧腹股沟疝修补术,2 例曾行左侧腹股沟疝修补术,1 例曾行阑尾切除术,1 例曾行右侧腹股沟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7 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5 例,其中1 例中转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另外2 例直接行TAPP 手术;术中测量疝环缺损直径平均为(2.0±0.29)cm;术中无肠管、血管、精索、输精管损伤;手术时间平均为(127.14±24.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29±2.36)ml。术后无肠梗阻、创面感染、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缺血性睾丸炎等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2~4 d,中位住院天数3 d;术后血清肿1 例,经穿刺抽液治愈;全组随访时间2~36 个月,中位时间24 个月,无复发,无慢性疼痛。

    结论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耻骨上疝的方法。

  • 13.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对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于新峰, 曾琦, 后强, 徐浩, 操谢芳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81-68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17
    摘要 (152) HTML (14) PDF (1749 KB) (30)

    目的

    探究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对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6 月至2022 年11 月德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术式不同,将其分为TAPP 组(接受TAPP 术治疗)与TEP 组(接受TEP 术治疗),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卡钳值设置0.02)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影响,最终2 组各获得患者60 例。对比2 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24 h 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24 h 应激指标,术前、术后4 周男性患者精索静脉情况(精索静脉管径及精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术后12 个月复发率。

    结果

    TEP 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少于TAPP 组(P<0.05),而2 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2/60),TAPP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间对TEP 组与TAPP 组患者的VAS 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间、时间对VAS 主效应显著(P<0.05);术后24 h,2 组患者皮质醇(Cor)、醛固酮(ALD)、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高于术前(P<0.05),TEP 组术后24 h Cor、ALD、NE 水平低于TAPP 组(P<0.05);术后4 周,2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管径高于术前(P<0.05),TEP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管径低于TAPP组(P<0.05),2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血流速度低于术前(P<0.05),TEP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TAPP 组(P<0.05);术后12 个月,TEP 组总复发率(5.00%,3/60)与TAPP 组(1.67%,1/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TAPP 术与TEP 术均可有效治疗腹股沟疝,并发症较少,但TEP 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对男性患者精索静脉影响更小,可酌情选择合适术式。

  • 14.
    肌后/腹膜前补片修补巨大切口疝术后并发症防治
    杨媛媛, 林贤超, 林荣贵, 陆逢春, 黄鹤光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45-64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10
    摘要 (148) HTML (1) PDF (1707 KB) (13)

    目的

    探讨巨大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9 月至2024 年9 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89 例经肌后/腹膜前修补的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方法进行总结。

    结果

    89 例患者的手术时间125~389 min,平均(147±98)min,87 例(97.8%)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7 个月,平均(21.5±8.4)个月。术后完全拔除引流管时间7~28 d,平均(13.8±6.3)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1 例(12.6%)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血肿1 例(1.1%)、切口脂肪液化3 例(3.4%)、切口感染2 例(2.3%)、麻痹性肠梗阻1 例(1.1%)、腹壁麻木感2 例(2.3%)、慢性疼痛1 例(1.1%),1例(1.1%)术后1 个月内复发,余病例无明显不适,无血清肿、肠瘘、远期复发、腹腔间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

    腹壁巨大切口疝围手术期预防是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术前对疝内容物体积、薄弱区范围准确评估,心肺功能锻炼;术中合理放置引流管、必要时减容;术后积极预防感染、腹带加压包扎、尽早处理血肿等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方法。

  • 15.
    胃底折叠术预防食管裂孔疝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李海云, 赵敏娴, 申英末, 杨慧琪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85-49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02
    摘要 (146) HTML (3) PDF (1412 KB) (30)

    食管裂孔疝的外科治疗通常采用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方式,恰当的胃底折叠术能有效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胃底折叠方式的选择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外科医生通常根据经验和偏好选择相应的胃底折叠术。其中以Nissen 胃底折叠术最多见,但是存在术后吞咽困难、腹胀等并发症。随着微创观念的发展,近年也出现了多种创伤更小、更符合生理结构的胃底折叠术,供医生和患者选择。本文对比了多种胃底折叠术的优缺点,对胃底折叠术预防食管裂孔疝术后并发症的前沿研究及新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 16.
    不同检查方法对巨大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各检查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王浩, 艾克拜尔·艾力, 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明, 李义亮,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94-50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04
    摘要 (142) HTML (2) PDF (1520 KB) (17)

    目的

    探讨不同检查方法对巨大食管裂孔疝(G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各检查指标间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外科、疝与腹壁外科收治的44 例GHH 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前各项检查结果[胃镜、腹部CT、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食管动态24 h pH 监测]。并据DeMeester 评分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Gerd Q)评分将患者分为反流组[合并GERD,即DeMeester 评分≥14.72,Gerd Q 评分≥8] 27例,非反流组(不合并GERD,即DeMeester 评分<14.72,Gerd Q 评分<8) 17 例。进一步分析不同检查指标在2组患者中的差异及对GHH 合并GERD 的诊断价值。

    结果

    Pearson 相关性分析得出,腹部CT检查的HH横径与疝囊容积、HREM的HH直径正相关(R=0.502,P=0.001;R=0.357,P=0.017);DeMeester 评分与Gerd Q 评分、腹部CT 检查的HH 横径均呈正相关(R=0.422,P=0.004;R=0.372,P=0.013);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与Gerd Q 评分,胃镜检查胃食管阀瓣(GEFV)的Hill分级,腹部CT 检查的HH 横径、疝囊容积,HREM 所得HH 直径,DeMeester 评分均无相关性。反流组与非反流组比较仅Gerd Q 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4,P=0.02);上消化道造影、腹部CT 检查的HH 横径、疝囊容积、LESP、胃镜GEFV 的Hill 分级、HREM 的HH 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上消化道造影(AUC=0.500,P=1.000)、胃镜检查GEFV 的Hill 分级(AUC=0.572,P=0.426,敏感度40.7%,特异度76.5%)、腹部CT 检查的疝囊容积(AUC=0.516,P=0.857,敏感度92.6%,特异度29.4%)、HH 横径(AUC=0.661,P=0.074,敏感度100%,特异度35.3%)、LESP(AUC=0.422,P =0.386,敏感度22.2%,特异度82.4%)、HREM 的HH 直径(AUC=0.601,P =0.262,敏感度55.6%,特异度76.5%)、Gerd Q 评分(AUC=0.714,P=0.018,敏感度66.7%,特异度70.6%)。

    结论

    HH 横径及Gerd Q 评分对诊断GHH 合并GERD 价值较高,而LESP 降低不是GHH 的决定性的因素,测压作用主要是排除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对GHH 合并GERD 的诊断价值不高。

  • 17.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或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对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中期疗效分析
    玉素江·图荪托合提, 韩琦, 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明, 黄旭东, 王浩,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艾克拜尔·艾力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01-50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05
    摘要 (139) HTML (3) PDF (1660 KB) (2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LSG)或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HHR)治疗肥胖症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1 年4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并完成随访的45 例肥胖症合并GERD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SG 联合HHR 或者单纯LSG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减重效果及合并症改善情况。

    结果

    共51 例患者,失访6 例,其余45 例患者均获得术前及术后资料,中位随访时间为35(28~43)个月。45 例患者中,16 例通过术前检查及术中探查发现食管裂孔疝并行LSG 联合HHR,其余29 例行LSG。(1)2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LSG 联合HHR 手术时间较LSG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9,P<0.001),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0 d 内再入院率和胆囊结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体重指数、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和总体重减轻百分比均不满足球形检验(χ2=62.53,P<0.001;χ2=26.26,P<0.001;χ2=29.45,P<0.001),多变量检验结果显示,上述指标时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74.5,P时间<0.001;F时间=12.56,P时间<0.001;F时间=11.75,P时间<0.001);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2.17、P组间=0.15,F交互=0.64、P交互=0.55;F组间=1.28、P组间=0.26,F交互=1.11、F交互=0.35;F组间=0.006、P组间=0.94,F交互=0.99,P交互=0.40)。(4)术前与术后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评分比较,LSG 联合HHR组患者从9(8,12)分降至7(6,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G组患者从9(8,11)分降至8(6,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

    结论

    LSG 联合HHR 手术和单纯LSG 手术均可显著降低肥胖症患者的体重指数,并有效改善肥胖症相关合并症。LSG 联合HHR 手术可显著改善肥胖症患者的GERD 症状,而LSG 术后肥胖症患者GERD 症状无明显变化。

  • 18.
    疝和腹壁外科手术中闭孔血管的保护策略
    贾宝明, 杨硕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36-13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2.003
    摘要 (130) HTML (2) PDF (1613 KB) (27)

    腹股沟疝、闭孔疝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保护闭孔血管这一重要环节。笔者探究了闭孔血管的解剖、腹股沟疝、闭孔疝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与闭孔血管的关系,以及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闭孔疝的各种术式、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吊带术(TVT-O)等术式中保护闭孔血管的各种策略。总结归纳TAPP 和TEP 术由于解剖Retzius 间隙而于耻骨前内侧显露了闭孔血管的分支“死亡冠”血管,闭孔疝疝囊由于走行于闭孔管因此与闭孔血管神经束发生伴行,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TVT-O 术由于穿刺左右侧闭孔膜需要远离闭孔血管神经束,上述三种疾病术式不同,手术部位也相应不同,手术方式与闭孔血管的关系也不同,因此手术操作对闭孔血管的保护策略也不相同。我们需要熟练掌握闭孔血管的解剖,明确三种疾病的手术方式与闭孔血管的不同关系,在手术过程中做出正确的保护闭孔血管策略。

  • 19.
    肌肉减少症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切口疝发生的应用研究
    陈樽, 王平, 金华, 周美玲, 李青青, 黄永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39-64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09
    摘要 (123) HTML (6) PDF (1798 KB) (10)

    目的

    探讨肌肉减少症对结直肠癌术后切口疝发生的影响及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7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12 月31 日,因结直肠恶性肿瘤于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50 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疝分为切口疝组(IH)和非切口疝组(NIH),通过勾画患者术前CT 影像第3 腰椎(L3)水平不同组织的面积,获得术前的肌肉量。应用Cox 回归分析肌肉减少症及其他临床因素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疝发生的影响,并根据多因素分析绘制列线图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疝的发生风险。

    结果

    在随访期内共有26例(17.3%)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了切口疝,IH 组患者L3 水平的骨骼肌指数为(44.7±7.6)cm2/m2,明显低于NIH 组(49.1±9.0)cm2/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0,P=0.013)。在多因素分析中,肌肉减少症(HR=3.709,P=0.004)、直肠癌(HR=3.982,P=0.002)和开腹手术(HR=2.404,P=0.043)为结直肠癌术后出现切口疝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依此建立结直肠癌术后切口疝发生的预测模型。

    结论

    肌肉减少症、直肠癌、开腹手术是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评估术后切口疝的发生风险。

  • 20.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腹股沟嵌顿斜疝患者中的应用
    丁佳宝, 梁晓辉, 武敬维, 张福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43-54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13
    摘要 (121) HTML (4) PDF (1524 KB) (11)

    目的

    探究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应用于腹股沟嵌顿斜疝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秦皇岛市工人医院普外科于2019 年7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腹股沟嵌顿斜疝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开放组与腹腔镜组。开放组实施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实施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卡钳值设置0.02)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影响后,2组最终各获得92 例基线资料可比患者,对比2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48 h 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前及术后3 d胃肠激素水平(胃泌素、胃动素)、炎症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丙二醛(M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

    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开放组(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4.35%)与开放组(8.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VAS 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腔镜组治疗后6、24 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24 h,2组患者Cor、MDA、NE 及TNF-α 显著上升(P<0.05),但腹腔镜组的Cor、MDA、NE 及TNF-α 水平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3 d,2组患者胃泌素与胃动素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腹腔镜组显著高于开放组(P<0.05)。

    结论

    相较于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嵌顿斜疝患者,其术后恢复更快,应激与炎症反应小,值得应用。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