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完全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经验分享
    李斌, 康欣, 宋应寒, 雷文章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208-213.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2.016
    摘要 (413) HTML (7) PDF (1551 KB) (32)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手术(TES)微创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22年3—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例产后DR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行TES术,腹直肌后置入15 cm×20 cm聚丙烯疝修补网片加强修复,无需钉枪固定,无需防粘连补片。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门诊、微信及电话联系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完全TES手术,无中转开腹,2例合并脐疝,1例合并白线疝,平均手术时间168 min,术后第1天数字分级法疼痛评分平均为2分,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约2.5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5 d。4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3、6、9、12个月,无复发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TES治疗产后DRA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 2.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及防治进展
    李康虎, 王继伟, 王光远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69-37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4.003
    摘要 (219) HTML (18) PDF (1212 KB) (45)

    腹股沟疝是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疝,是各种类型的疝中最常见的一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术方式,约占外科总手术量的1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2%~20%。早期并发症有手术切口疼痛、尿潴留、手术部位的血肿/血清肿、感染等;晚期并发症有慢性疼痛、性功能障碍、补片感染及疝复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易引起患者心理焦虑、造成患者躯体不适、延长患者康复时间、消耗额外的医疗资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康复,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是目前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对LIHR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发生原因、危险因素、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提前识别高危患者、个体化控制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期减少腹股沟疝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3.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腹壁疝合并皮肤软组织或补片感染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腹壁疝合并皮肤软组织或补片感染》编审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复杂腹壁疝及减重专家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251-25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3.003
    摘要 (178) HTML (5) PDF (1128 KB) (61)

    复杂腹壁疝是指巨大疝和(或)合并一系列并发症的腹壁疝。其中感染是腹壁疝修补手术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腹壁疝合并感染主要包括以下范畴:(1)腹壁疝合并皮肤软组织感染;(2)腹壁疝合并腹壁或腹腔隐匿性感染;(3)腹壁疝合并补片感染;(4)腹壁疝合并补片感染导致的复杂情况(如器官侵蚀、组织清创切除后巨大缺损)等。腹壁疝合并感染如处理不当,会导致再感染或疝复发,需多次手术处理,不仅增加患者和医保成本,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对医生的信任度[1]。此类患者的治疗理念与常规腹壁疝修补手术大不相同,对疝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因而要求在术前及术中对感染进行严格评估、认真把握手术时机、选择恰当手术方式和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此外对采取分期治疗(一期清创与补片取出,二期修复重建),还是同期修补也存在争议。目前对腹壁疝合并感染的临床诊疗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更缺少相关指南与共识,临床处理大多遵循个体化原则。本共识结合腹壁疝合并感染的最新研究与观点,经编审委员会专家反复讨论形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4.
    复合基底膜生物补片应用于腹股沟疝Lichtenstein修补术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李绍杰, 谢奇峰, 李绍春, 杨子昂, 黄永刚, 陈吉彩, 杜舟, 王平, 张剑, 唐健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32-13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2.003
    摘要 (162) HTML (4) PDF (1361 KB) (29)
    目的

    比较一款复合基底膜生物补片与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在开放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个中心招募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并自愿接受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将符合入组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腹股沟疝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复合基底膜生物补片、对照组使用SIS补片,按照Lichtenstein术式进行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患者术后180d的无疝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完成术后4年的长期随访。

    结果

    在1年研究期间,5个中心共招募140名患者,有2例试验组患者脱落,最终13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患者68例,对照组70例。试验组的体重较对照组更轻(P=0.028),体重指数更低(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其他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35),在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中,试验组较对照组评分更低,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6.165,P组间=0.014),同时在不同时间点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68.4,P时间<0.0001),2组的时间与运动VAS评分交互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2.921,P交互=0.034)。试验组血清肿发生率(4.62%)显著低于对照组(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后180 d试验组无疝复发,对照组1例复发,2组无疝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2组患者疝复发率之差为-1.39% [95% CI (-6.23%~3.45%)],可信区间上限<10%。后续4年随访中,试验组58例患者无疝复发,对照组54例患者有4例疝复发,其中2例已再次治疗,2组无疝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

    结论

    新型复合基底膜补片在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表现非劣于SIS补片,特别在血清肿发生率方面,新型复合基底膜补片较SIS补片更为优异。

  • 5.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边缘区域腹壁疝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边缘区域腹壁疝》编审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复杂腹壁疝及减重专家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61-3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4.001
    摘要 (162) HTML (25) PDF (1339 KB) (75)

    一些边缘区域的腹壁疝因为解剖位置(靠近腹壁边缘或骨性结构)和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导致该类腹壁疝疝环的关闭,补片的放置及固定方式不同于普通的腹壁疝。这些边缘区域的腹壁疝主要包括:剑突下疝、肋缘下疝、耻骨上疝、腰疝,若治疗不当,其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会明显升高。

  • 6.
    疝补片的发展:从人工补片到智能材料
    汤福鑫, 黄浩男, 马宁, 周太成, 陈双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65-3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4.002
    摘要 (153) HTML (12) PDF (1196 KB) (46)

    疝修补术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为恢复肌筋膜层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腹壁疝修补需要植入补片进行重建。随着材料学快速发展,已有超过200余种疝补片应用于临床,但现有的补片仍然缺乏理想的结构设计以及面临诸多术后并发症等问题。本文详细回顾了疝补片发展和现状,包括金属材料、合成补片、生物补片等,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水凝胶、3D打印支架等智能疝修补材料的研究,为外科医生选择补片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7.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症状抗反流手术适应证及术前评估
    胡志伟, 吴继敏, 汪忠镐, 张美光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241-24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3.001
    摘要 (149) HTML (11) PDF (1055 KB) (4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通常可引起食管外症状。据估算其全球患病率为13.98%,全球患者人数约为10.3亿。通过内科抑酸治疗通常可有效解决反流引起的症状和反流性食管炎,然而约1/3接受抑酸治疗的GERD患者在治疗8周时症状仍反应不足。而抑酸治疗更加难以有效控制其食管外症状。此外,人们越来越担心无限期使用抑酸剂的长期后果。抗反流手术可机械性修复和增强抗反流屏障,以防止胃内容物异常反流进入食管和气道,从而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替代药物治疗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GERD症状和避免长期用药。本文通过对以往GERD食管外症状抗反流手术研究中患者入选方法的分析,为指导临床进行详细的GERD食管外症状术前评估,优化手术患者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提供依据。

  • 8.
    模拟临床的猪腹壁切口疝模型建立研究
    仲洁, 逯景辉, 林振华, 程文悦, 代京, 张剑, 刘成虎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68-17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2.008
    摘要 (142) HTML (12) PDF (1372 KB) (21)
    目的

    探讨建立模拟临床的猪腹壁切口疝模型方法及其可行性。

    方法

    入组36只实验猪,采用开放手术切除腹白线并保留腹膜的方式建立猪腹壁切口疝模型,术后每周观察猪腹部隆起和猪的生长情况,确认腹壁切口疝形成时间。于造模术后3个月行腹腔镜联合开腹手术,测量腹壁腱膜缺损大小(缺损长径、短径、面积)、确诊切口疝形成的则行疝环单纯缝合修复。修复术后每周观察腹壁切口疝复发情况,验证腹壁切口疝模型能否模拟临床切口疝的病理生理。

    结果

    造模后,36只猪均活动良好,无死亡。所有猪造模后生长情况良好。36只猪在造模术后1个月左右均出现腹部隆起,触诊形成腹壁切口疝。均于造模术后3个月时行腹腔镜联合开腹手术下疝环单纯缝合修复术,所有猪在修复术后1个月左右(平均25 d)出现疝复发,腹壁疝造模均成功。其成模时的疝环长径、疝环短径、疝环面积大于造模时的腹壁缺损长径、缺损短径及缺损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本文的造模方法可以建立有效而稳定、无自愈倾向能模拟临床切口疝病理生理的猪腹壁切口疝模型。

  • 9.
    造口旁疝修补专家微共识:预防部分
    《造口旁疝修补专家微共识:预防部分》编审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造口旁疝专家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256-25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3.004
    摘要 (134) HTML (9) PDF (1274 KB) (67)

    造口旁疝为疝与腹壁外科领域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有文献估算,我国每年约有1.6万例因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所导致的造口旁疝患者(不包括急诊手术以及其他良性疾病)[1],但目前对于造口旁疝的手术治疗仍未达到临床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与造口旁疝的自身特点有关。由于造口的原因及主刀医生的习惯不同,导致临床出现的造口旁疝存在原因多变、部位多变、方式多变、复发率高、并发症高的特点[2,3],另外由于造口旁疝患者初诊涉及的科室众多,往往存在分工不明确、手术指征有争议不统一等问题。综合近些年来对于造口旁疝的疾病转归过程、病理机制的认知,预防、延缓此类疾病的进展可能会更加有利于患者的预后转归。

  • 10.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复发腹壁疝手术及腹腔广泛粘连的处理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复发腹壁疝手术及腹腔广泛粘连的处理》编审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复杂腹壁疝及减重专家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81-4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01
    摘要 (134) HTML (14) PDF (1365 KB) (58)
  • 11.
    基于GBD2021 数据库对中国与全球老年人疝疾病负担和健康不平等的分析比较
    张晋伟, 董永红, 王家璇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708-7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22
    摘要 (126) HTML (13) PDF (1970 KB) (24)

    目的

    分析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膈疝、其他腹部疝,不包括切口疝、造口旁疝和其他未指明的腹疝)负担、变化趋势和健康不平等,并与全球水平进行对比,为我国老年人疝防治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21 年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研究评估中国老年人疝的疾病负担,采用Joinpoint 回归模型分别计算1990—2021年我国和全球老年人疝的各项标化率的平均年百分比变化(AAPC);分解分析揭示老年人疝疾病负担的驱动因素;健康不平衡分析揭示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老年人疝疾病负担差距。

    结果

    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均低于全球整体水平。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 率分别为82.63/10 万、169.35/10 万、17.32/10 万,全球分别为134.87/10 万、330.86/10 万、76.23/10 万。1990—2021 年,中国与全球老年男性疝疾病负担均高于女性。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PC=1.19%,P<0.001),而标化患病率(AAPC=-0.64%,P<0.001)和标化DALY 率(AAPC=-1.56%,P<0.001)呈下降趋势,全球的标化发病率(AAPC=-1.12%,P<0.001)、标化患病率(AAPC=-1.44%,P<0.001)和标化DALY 率(AAPC=-1.64%,P<0.001)均呈下降趋势。1990—2021 年,人口增长对中国和全球的疝疾病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 率的上升均呈主要贡献。全球健康不平等现象仍存在,DALY 率和患病率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过度集中在低SDI 的国家,发病率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过度集中在高SDI 的国家,中国的健康不平等现象继续加重。

    结论

    1990—2021 年,中国和全球老年人疝疾病负担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国负担低于全球水平,2019 年后疝疾病负担在逐渐增加,相关疝疾病综合防治仍需重视,男性人群应为防治主要人群,落后地区应为防治主要地区。

  • 12.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肠瘘及感染相关腹壁疝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肠瘘及感染相关腹壁疝》编审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复杂腹壁疝及减重专家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247-25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3.002
    摘要 (115) HTML (2) PDF (1415 KB) (50)

    肠瘘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临床上常发生于肿瘤、腹外伤、外科手术损伤和补片材料侵蚀等情况[1,2,3,4,5];且肠瘘,特别是肠外瘘常常会并发腹腔感染和腹壁感染。肠瘘(腹腔感染)合并腹壁疝是一种复杂的腹壁疝,我们在手术抉择、手术时机的把握和术前准备时常会面临诸多的挑战[6]。目前对于腹壁疝合并肠瘘的临床处理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对于其手术方式和修补材料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将腹壁疝合并肠瘘的研究进行汇总整理,期望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 13.
    35例闭孔疝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
    焦盛宇, 雷庆军, 周圣赢, 王兵, 孔智渊, 张剑, 徐小慧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202-20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2.015
    摘要 (113) HTML (6) PDF (1662 KB) (7)
    目的

    对闭孔疝的临床特点、诊疗进行临床分析以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改善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3年8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闭孔疝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层分析不同年龄、体重指数及身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结果

    35例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合并慢性病史者17例(48.6%),分层分析发现有慢性病史的患者比例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慢性病史者的比例在逐渐增大,60~79岁患者中合并慢性病史者比例为36.4%,80~89岁患者中合并慢性病史者比例为47.6%,90岁以上患者中合并慢性病史者比例为100%;在不同体重指数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09),体重指数在15.01~17.00 kg/m2之间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比例最高,达72.7%。手术治疗32例,有9例因小肠坏死行部分小肠切除,1例行补片修补。其中12例(34.3%)因病情危重经ICU抢救治疗。经ICU治疗的患者比例在不同年龄组(P=0.09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80~89岁年龄区间经ICU治疗者达47.6%,另外随着身高的增加经ICU治疗患者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其余3名患者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5~20 d,中位9 d。

    结论

    闭孔疝患者多为消瘦的老年女性且多合并慢性疾病,临床上危重症者较多。闭孔疝的延误诊治易导致肠坏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需要临床医生予以重视,尽早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14.
    IPOM与Sublay术对腹壁切口疝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柯瑞盛, 吴雅琳, 黄坤寨, 刘昭晖, 张福星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258-26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3.005
    摘要 (108) HTML (11) PDF (969 KB) (27)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流的腹壁切口疝的修补方式有腹腔内补片疝修补术(IPOM)和肌后筋膜前补片植入术(Sublay)。关于腹壁切口疝的IPOM和Sublay修补法(开放和完全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术)两类治疗方法的疗效,现争议比较多。本研究将进行文献综述,深入探讨分析IPOM术与Sublay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疗效与安全性。

  • 15.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32例再手术的疗效分析
    盛伟伟, 林峰, 武梦成, 张嘉炜, 汪明庆, 熊茂明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311-3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3.015
    摘要 (107) HTML (6) PDF (1356 KB) (14)
    目的

    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再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术,即亚甲蓝辅助染色、取出补片、冲洗伤口和负压封闭引流。分析术中情况、术后细菌培养和药敏及最终疗效。

    结果

    32例患者均成功经手术完全取出感染补片,其中单纯补片取出10例(31.3%),取出感染补片并术中重新置入补片1例,补片取出联合窦道切除或肠管部分切除21例(65.6%),包含3例同时行肠管部分切除术。感染部位细菌药敏提示:多数为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单一感染,对喹诺酮类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较敏感。术后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感染复发5例,疝单纯复发2例。

    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一经发现,应早期治疗,手术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亚甲蓝辅助清创、完整取出补片、严格冲洗伤口、负压封闭引流和术后个体化抗生素应用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 16.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24 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01
    摘要 (107) HTML (7) PDF (1748 KB) (20)

    近年来,腹股沟疝的诊治方式趋于成熟,对于不同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也更加规范。在《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年版)》的基础上,全国70 多名相关专业专家经过协商讨论,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在本次指南修订中补充或修改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腹股沟疝的诊治、阴囊疝的诊治、疝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宣教随访等内容。请国内相关医疗机构和同行依据临床实际参照执行。

  • 17.
    腹腔镜下关闭Ⅲ型腹股沟斜疝内环联合补片修补的临床疗效
    罗彬予, 张肖, 郭庆, 喻晶, 张大权, 李权林, 周冬兵, 田云鸿, 任明扬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97-20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2.014
    摘要 (104) HTML (7) PDF (1373 KB)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关闭Ⅲ型腹股沟斜疝内环联合补片修补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将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3例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内环关闭试验组(93例)和未关闭对照组(10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肿及血清肿积液量、住院费用、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

    结果

    试验组在术后7 d[32(34.4%)比63(63.0%)]、14 d[16(17.2%)比35(35.0%)]、21 d[6(6.5%)比20(20.0%)]血清肿发生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术后7 d[(36.44±16.57)ml比(45.44±15.27)ml]、14 d[(23.88±9.20)ml比(32.23±8.87)ml ]出现血清肿积液量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术后7 d[39(41.9%)比60(60.0%)]、14 d[17(18.2%)比33(33.0%)]、21 d[6(6.4%)比22(22.0%)]疼痛患者例数占比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术后7 d[(1.95±0.71)分比(2.37±0.62)分]、14 d [(1.65±0.49)分比(2.12±0.49)分]VAS评分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64.1±12.1)min比(54.9±9.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尿潴留、肠梗阻、恶心、呕吐、出血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3~20个月,2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慢性疼痛及复发。

    结论

    腹腔镜下缝合关闭Ⅲ型斜疝内环缺损是安全并有效的,可显著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并进一步减轻术后疼痛,且不增加术后感染、复发等风险。

  • 18.
    对再生型疝修补补片动物试验设计的考量
    程茂波, 刘钰莎, 张旭, 刘文博, 赵鹏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21-12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2.001
    摘要 (104) HTML (7) PDF (1476 KB) (20)

    再生型疝修补补片作为一种理想的疝和腹壁缺损修复医疗器械,对再生修复功效的评价是该类补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核心关键,与患者的疝复发直接相关。动物试验是疝修补补片再生功效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结合多项已上市再生型疝补片动物研究及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对该类器械动物试验设计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给出相关建议,供再生型疝修复生物材料的研发人员、动物试验研究人员、普通外科临床医生参考。

  • 19.
    双面不对称补片在腹壁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欧阳阳, 于洋, 熊闻轩, 王辉, 黄榕康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2): 125-13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2.002
    摘要 (103) HTML (7) PDF (1281 KB) (23)

    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是腹壁缺损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与单纯的腹股沟疝等腹壁缺损相比,创伤、腹壁肠造口或肿瘤切除手术等因素导致的复杂型腹壁缺损近年来日益增多,对修补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商用补片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如感染、腹腔内粘连、愈合缓慢、补片移位等,难以实现缺损组织的高效修复。本文就现有商业补片和新型双面不对称高分子补片材料进行总结和阐述并对软组织修复材料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20.
    创伤性膈疝合并小肠嵌顿梗阻一例
    金双, 耿全利, 聂岩, 倪永健, 叶晋生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3): 353-35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3.023
    摘要 (102) HTML (11) PDF (1118 KB) (13)

    患者,男性,66岁,主因"腹痛不能平卧,伴停止排气排便14 d"于2024年3月13日入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外科治疗。既往2020年车祸导致多发肋骨骨折,右下肢骨折,内植入钢板状态。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血压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30 mg降压,每天1次。否认糖尿病、冠心病、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查体:体重指数17.0 kg/m2,患者端坐位呼吸(图1A),肠梗阻导管在位,胸廓对称,肺界变小,右侧呼吸动度减弱,可叩及实音及鼓音,右上肺呼吸音弱,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可闻及湿啰音,右侧胸腔可闻及肠鸣音。舟状腹,肠鸣音活跃,6~8次/min,可闻及高调音及金属音。下腹部可见胃肠型、蠕动波,脐周及下腹部压痛,肌紧张,无反跳痛。胸腹部CT及X线片(图1B~1D)提示右侧肠管嵌入右侧胸腔,肠管内可见多发液平面。双侧胸腔积液,右侧为著。右侧膈疝伴肠梗阻。肠管内可见置管影,右侧膈肌上方见肠管疝囊形成,中腹部见多个液平面,右侧部分肠管内见造影剂残留。诊断:创伤性膈疝、肠梗阻、胸腔积液。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膈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前给予胃肠减压及肠道准备。腹腔镜探查可见右侧膈肌内侧,膈疝嵌顿,大部分小肠过膈肌裂孔嵌入胸腔,切开疝环口,回纳肠管,右侧胸腔见血性积液,行单侧肺通气,吸净积液,右侧胸壁第7~8肋间置入胸腔引流导管。分离肝脏隔离粘连,倒刺线全层缝合关闭膈肌缺损,外科补片加固缺损,可吸收钉枪铺平固定补片贴合膈肌,并放置膈下引流管。详细手术步骤见手术视频(扫描文后二维码观看)。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