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及防治进展
    李康虎, 王继伟, 王光远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69-37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4.003
    摘要 (325) HTML (31) PDF (1212 KB) (70)

    腹股沟疝是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疝,是各种类型的疝中最常见的一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术方式,约占外科总手术量的1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2%~20%。早期并发症有手术切口疼痛、尿潴留、手术部位的血肿/血清肿、感染等;晚期并发症有慢性疼痛、性功能障碍、补片感染及疝复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易引起患者心理焦虑、造成患者躯体不适、延长患者康复时间、消耗额外的医疗资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康复,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是目前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对LIHR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发生原因、危险因素、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提前识别高危患者、个体化控制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期减少腹股沟疝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2.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24 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01
    摘要 (307) HTML (25) PDF (1748 KB) (101)

    近年来,腹股沟疝的诊治方式趋于成熟,对于不同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也更加规范。在《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年版)》的基础上,全国70 多名相关专业专家经过协商讨论,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在本次指南修订中补充或修改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腹股沟疝的诊治、阴囊疝的诊治、疝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宣教随访等内容。请国内相关医疗机构和同行依据临床实际参照执行。

  • 3.
    疝补片的发展:从人工补片到智能材料
    汤福鑫, 黄浩男, 马宁, 周太成, 陈双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65-3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4.002
    摘要 (207) HTML (18) PDF (1196 KB) (53)

    疝修补术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为恢复肌筋膜层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腹壁疝修补需要植入补片进行重建。随着材料学快速发展,已有超过200余种疝补片应用于临床,但现有的补片仍然缺乏理想的结构设计以及面临诸多术后并发症等问题。本文详细回顾了疝补片发展和现状,包括金属材料、合成补片、生物补片等,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水凝胶、3D打印支架等智能疝修补材料的研究,为外科医生选择补片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4.
    基于GBD2021 数据库对中国与全球老年人疝疾病负担和健康不平等的分析比较
    张晋伟, 董永红, 王家璇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708-7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22
    摘要 (191) HTML (21) PDF (1970 KB) (39)

    目的

    分析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膈疝、其他腹部疝,不包括切口疝、造口旁疝和其他未指明的腹疝)负担、变化趋势和健康不平等,并与全球水平进行对比,为我国老年人疝防治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21 年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研究评估中国老年人疝的疾病负担,采用Joinpoint 回归模型分别计算1990—2021年我国和全球老年人疝的各项标化率的平均年百分比变化(AAPC);分解分析揭示老年人疝疾病负担的驱动因素;健康不平衡分析揭示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老年人疝疾病负担差距。

    结果

    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均低于全球整体水平。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 率分别为82.63/10 万、169.35/10 万、17.32/10 万,全球分别为134.87/10 万、330.86/10 万、76.23/10 万。1990—2021 年,中国与全球老年男性疝疾病负担均高于女性。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PC=1.19%,P<0.001),而标化患病率(AAPC=-0.64%,P<0.001)和标化DALY 率(AAPC=-1.56%,P<0.001)呈下降趋势,全球的标化发病率(AAPC=-1.12%,P<0.001)、标化患病率(AAPC=-1.44%,P<0.001)和标化DALY 率(AAPC=-1.64%,P<0.001)均呈下降趋势。1990—2021 年,人口增长对中国和全球的疝疾病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 率的上升均呈主要贡献。全球健康不平等现象仍存在,DALY 率和患病率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过度集中在低SDI 的国家,发病率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过度集中在高SDI 的国家,中国的健康不平等现象继续加重。

    结论

    1990—2021 年,中国和全球老年人疝疾病负担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国负担低于全球水平,2019 年后疝疾病负担在逐渐增加,相关疝疾病综合防治仍需重视,男性人群应为防治主要人群,落后地区应为防治主要地区。

  • 5.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边缘区域腹壁疝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边缘区域腹壁疝》编审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复杂腹壁疝及减重专家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61-3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4.001
    摘要 (183) HTML (29) PDF (1339 KB) (92)

    一些边缘区域的腹壁疝因为解剖位置(靠近腹壁边缘或骨性结构)和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导致该类腹壁疝疝环的关闭,补片的放置及固定方式不同于普通的腹壁疝。这些边缘区域的腹壁疝主要包括:剑突下疝、肋缘下疝、耻骨上疝、腰疝,若治疗不当,其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会明显升高。

  • 6.
    成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管理模式下加速康复策略专家共识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工作委员会疝和腹壁外科专业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25-13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2.001
    摘要 (171) HTML (16) PDF (1577 KB) (103)

    腹股沟疝是外科领域的常见疾病,日间手术模式和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率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有重要作用。本共识基于ERAS 理念,结合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及专家意见,旨在优化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患者康复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负担。本共识涵盖术前的相关准备、术中手术与麻醉的优化及术后疼痛管理、出院与随访等方面。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旨在提升临床实践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经济的治疗路径。

  • 7.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复发腹壁疝手术及腹腔广泛粘连的处理
    《复杂腹壁疝微共识:复发腹壁疝手术及腹腔广泛粘连的处理》编审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复杂腹壁疝及减重专家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81-48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01
    摘要 (162) HTML (16) PDF (1365 KB) (81)
  • 8.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24 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9-1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02
    摘要 (160) HTML (9) PDF (1704 KB) (72)

    切口疝是一类医源性疾病,临床治疗复杂。近年来,在切口疝的诊断、手术方式、材料学方面都有新的进展。在《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年版)》的基础上,全国70 多名相关专业的专家经过协商讨论,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在本次指南修订中针对复杂腹壁状态、腹壁功能不全、切口疝治疗原则、腹壁疝缺损关闭方法、围手术期处理、随访宣教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增补或修订。请国内相关医疗机构和同行依据临床实际参照执行。

  • 9.
    机器人对比腹腔镜及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Meta 分析
    孙昭, 刘琪, 王殿琛, 姜建武, 符洋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88-59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23
    摘要 (137) HTML (2) PDF (3663 KB) (17)

    目的

    系统评价机器人对比腹腔镜及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以及知网与万方数据库中发表的2000 年1 月至2024 年7 月的临床对照研究,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2 名独立研究人员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或Jadad 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随后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 中“meta”包(V6.0.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6 项研究进行数据整合,共计17 354例患者,其中机器人腹股沟疝修补术4813 例,开放式手术5870 例、腹腔镜手术6671 例。机器人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再入院率、血肿发生率与开放式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机器人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机器人比腹腔镜SMD=22.40,95% CI(15.43~29.37),P<0.01;机器人比开放式SMD=1.19,95% CI(0.71~1.68),P<0.01]。机器人手术的住院时间较开放式手术更短[SMD=-0.47,95% CI(-0.84~-0.09),P=0.01],但与腹腔镜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7,95% CI(-0.07~0.40),P=0.16]。此外,机器人手术的疼痛率较腹腔镜手术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0,95% CI(0.25~1.01),P=0.05]。

    结论

    机器人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其住院时间较开放手术、疼痛率较腹腔镜手术具有一定优势,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10.
    重视复杂腹壁疝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嵇振岭, 陈杰, 唐健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01-60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01
    摘要 (125) HTML (11) PDF (1543 KB) (25)

    复杂腹壁疝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治疗困难,具有挑战性。本文对复杂腹壁疝的定义、分级和分类进行了概述。提出了腹壁疝手术方式的演变规律,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原则。强调了复杂腹壁疝微观和宏观预防和处理措施。

  • 11.
    从一例腹直肌萎缩的CT影像特点探讨腹直肌鞘的解剖本质
    李亮, 石威文, 刘铮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479-48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4.025
    摘要 (123) HTML (1) PDF (1243 KB) (10)

    长期以来对于腹前外侧壁肌肉腱膜的层次关系没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腹直肌鞘的组成问题,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与逻辑上的矛盾之处,不利于理解其本质问题,笔者在临床上遇到1例腹直肌萎缩的病例,由于腹直肌的萎缩而在影像学上清晰显示出腹直肌前鞘与腹直肌后鞘的解剖关系,报道如下。

  • 12.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对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于新峰, 曾琦, 后强, 徐浩, 操谢芳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81-68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17
    摘要 (122) HTML (13) PDF (1749 KB) (21)

    目的

    探究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对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6 月至2022 年11 月德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术式不同,将其分为TAPP 组(接受TAPP 术治疗)与TEP 组(接受TEP 术治疗),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卡钳值设置0.02)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影响,最终2 组各获得患者60 例。对比2 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24 h 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24 h 应激指标,术前、术后4 周男性患者精索静脉情况(精索静脉管径及精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术后12 个月复发率。

    结果

    TEP 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少于TAPP 组(P<0.05),而2 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2/60),TAPP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间对TEP 组与TAPP 组患者的VAS 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间、时间对VAS 主效应显著(P<0.05);术后24 h,2 组患者皮质醇(Cor)、醛固酮(ALD)、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高于术前(P<0.05),TEP 组术后24 h Cor、ALD、NE 水平低于TAPP 组(P<0.05);术后4 周,2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管径高于术前(P<0.05),TEP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管径低于TAPP组(P<0.05),2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血流速度低于术前(P<0.05),TEP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TAPP 组(P<0.05);术后12 个月,TEP 组总复发率(5.00%,3/60)与TAPP 组(1.67%,1/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TAPP 术与TEP 术均可有效治疗腹股沟疝,并发症较少,但TEP 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对男性患者精索静脉影响更小,可酌情选择合适术式。

  • 13.
    胃底折叠术预防食管裂孔疝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李海云, 赵敏娴, 申英末, 杨慧琪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485-49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02
    摘要 (114) HTML (2) PDF (1412 KB) (25)

    食管裂孔疝的外科治疗通常采用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方式,恰当的胃底折叠术能有效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胃底折叠方式的选择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外科医生通常根据经验和偏好选择相应的胃底折叠术。其中以Nissen 胃底折叠术最多见,但是存在术后吞咽困难、腹胀等并发症。随着微创观念的发展,近年也出现了多种创伤更小、更符合生理结构的胃底折叠术,供医生和患者选择。本文对比了多种胃底折叠术的优缺点,对胃底折叠术预防食管裂孔疝术后并发症的前沿研究及新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 14.
    疝和腹壁外科手术中闭孔血管的保护策略
    贾宝明, 杨硕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36-13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2.003
    摘要 (113) HTML (2) PDF (1613 KB) (19)

    腹股沟疝、闭孔疝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保护闭孔血管这一重要环节。笔者探究了闭孔血管的解剖、腹股沟疝、闭孔疝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与闭孔血管的关系,以及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闭孔疝的各种术式、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吊带术(TVT-O)等术式中保护闭孔血管的各种策略。总结归纳TAPP 和TEP 术由于解剖Retzius 间隙而于耻骨前内侧显露了闭孔血管的分支“死亡冠”血管,闭孔疝疝囊由于走行于闭孔管因此与闭孔血管神经束发生伴行,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TVT-O 术由于穿刺左右侧闭孔膜需要远离闭孔血管神经束,上述三种疾病术式不同,手术部位也相应不同,手术方式与闭孔血管的关系也不同,因此手术操作对闭孔血管的保护策略也不相同。我们需要熟练掌握闭孔血管的解剖,明确三种疾病的手术方式与闭孔血管的不同关系,在手术过程中做出正确的保护闭孔血管策略。

  • 15.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周正阳, 陈凯, 仇多良, 邵乐宁, 吴浩荣, 钟丰云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60-6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13
    摘要 (112) HTML (1) PDF (1140 KB) (20)

    目的

    分析探讨导致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9 月1 日至2024 年8 月31 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的201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时机、糖尿病史、术前使用抗凝药物、疝囊大小、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史及LIHR 术后复发疝等因素与术后出血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通过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其是否为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

    结果

    在2010 例接受LIHR 的患者中,共有32 例(1.59%)术后出血,其中29 例经保守治疗成功止血,3 例因大出血接受二次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出血原因包括巨大疝疝囊血管活动性出血、死亡冠血管出血及精索血管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使用抗凝药物、疝囊大小(≥5 cm)、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史及LIHR 术后复发疝均与术后出血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Logistic 回归分析证实,这些因素均为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 值分别为4.289(95% CI 1.882~9.775,P<0.001)、2.840(95% CI 1.375~5.866,P=0.005)、4.071(95% CI 1.644~10.078,P=0.002)及9.639(95% CI 4.000~23.230,P<0.001)。

    结论

    术前使用抗凝药物、疝囊≥5 cm、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史及LIHR 术后复发疝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血管意外损伤及处理不当亦是导致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措施,规范术中操作,以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

  • 16.
    机器人与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对比研究
    刘明昊, 李晨, 王冰, 万政, 田文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76-38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4.004
    摘要 (111) HTML (5) PDF (1470 KB) (14)
    目的

    探讨食管裂孔疝患者采用机器人术式与腹腔镜术式进行食管裂孔修补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甲状腺(疝)外科收治的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纳入128例患者,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机器人组30例,腹腔镜组98例。统计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进一步通过年龄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年龄的患者通过两种术式的获益情况。

    结果

    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20.0 ml比35.0 ml)、术后排气时间较短(2.0 d比3.0 d)、术后住院时间较短(4.0 d比5.0 d)、术后首日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分较低(3.0分比4.0分),而手术时间更长(120.0 min比101.5 min)、住院总费用更高(61 564元比40 407元),以上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51个月,2组患者症状均较术前得到改善。在中青年患者中,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排气时间短、手术时间较长、住院所需费用更多(分别为20.0 ml比32.5 ml,2.0 d比3.0 d,118.5 min比100.0 min,62 200元比40 02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住院时间及疼痛情况并无明显获益(P>0.05)。在老年患者中,机器人组术中出血相对较少、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评分更低、手术时间更长及住院费用相对较高(分别为20.0 ml比35.0 ml,2.0 d比3.0 d,4.0 d比5.0 d,3.0分比4.0分;120.0 min比110.0 min和60 263元比40 749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患者及老年患者的术后症状均较术前缓解。

    结论

    不论是通过腹腔镜术式还是机器人术式,食管裂孔疝患者均可从手术中获益,两者相比,机器人术式可以为老年患者带来更明显的获益。

  • 17.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周劲鸿, 王鉴杰, 谢肖俊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390-39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4.006
    摘要 (98) HTML (2) PDF (1323 KB) (11)
    目的

    观察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后尿潴留(POUR)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疝与腹壁外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共398例行TAPP的成年男性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POUR分为尿潴留组和非尿潴留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2组间的差异。

    结果

    有78例患者发生POUR,发生率为19.6%。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 1.24,95% CI 1.15~1.32,P<0.001)、患双侧疝(OR 3.10,95% CI 1.03~9.30,P=0.043)、直疝(OR 3.03,95% CI 1.01~9.15,P=0.049)、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OR 13.32,95% CI 4.77~37.23,P<0.00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OR 3.71,95% CI 1.02~13.53,P=0.047)、术后应用阿片类止痛药物是POUR发生的危险因素(OR 29.67,95% CI 3.26~270.30,P=0.003)。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时长与POUR的发生有关联(P=0.002),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而且发生POUR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长(P=0.001)。

    结论

    TAPP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为19.6%,其中高龄、患双侧疝、直疝、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ASA分级>Ⅱ级,术后应用阿片类止痛药物是POUR发生的危险因素,手术时长与POUR的发生可能有关联。此可为预防TAPP术后POUR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 18.
    腹壁肿瘤外科诊治微共识
    《腹壁肿瘤外科诊治微共识》编审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复杂腹壁疝及减重专家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07-61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02
    摘要 (98) HTML (6) PDF (1288 KB) (65)
  • 19.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腹股沟嵌顿斜疝患者中的应用
    丁佳宝, 梁晓辉, 武敬维, 张福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5): 543-54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5.013
    摘要 (97) HTML (4) PDF (1524 KB) (10)

    目的

    探究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应用于腹股沟嵌顿斜疝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秦皇岛市工人医院普外科于2019 年7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腹股沟嵌顿斜疝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开放组与腹腔镜组。开放组实施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实施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卡钳值设置0.02)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影响后,2组最终各获得92 例基线资料可比患者,对比2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48 h 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前及术后3 d胃肠激素水平(胃泌素、胃动素)、炎症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丙二醛(M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

    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开放组(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4.35%)与开放组(8.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VAS 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腔镜组治疗后6、24 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24 h,2组患者Cor、MDA、NE 及TNF-α 显著上升(P<0.05),但腹腔镜组的Cor、MDA、NE 及TNF-α 水平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3 d,2组患者胃泌素与胃动素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腹腔镜组显著高于开放组(P<0.05)。

    结论

    相较于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嵌顿斜疝患者,其术后恢复更快,应激与炎症反应小,值得应用。

  • 20.
    不同补片用于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对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许伟, 曹道成, 孙畅, 马雨九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4): 423-42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4.013
    摘要 (93) HTML (5) PDF (1311 KB) (11)
    目的

    探究不同补片用于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对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德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收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平片组(疝修补平片)和3D组(3D补片),各4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肠胃功能,手术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炎症因子水平,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3D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平片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平片组(P均<0.05);2组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进食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 d,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先上升后降低,但3D组VAS评分低于平片组(P均<0.05);术后1 d,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降钙素原水平均升高,但3D组低于平片组(P均<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补片用于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中可减轻术后疼痛,缓解炎症反应,且不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安全性较高。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