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24 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1-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01
    摘要 (1001) HTML (50) PDF (1748 KB) (206)

    近年来,腹股沟疝的诊治方式趋于成熟,对于不同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也更加规范。在《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年版)》的基础上,全国70 多名相关专业专家经过协商讨论,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在本次指南修订中补充或修改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腹股沟疝的诊治、阴囊疝的诊治、疝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宣教随访等内容。请国内相关医疗机构和同行依据临床实际参照执行。

  • 2.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24 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9-1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02
    摘要 (421) HTML (39) PDF (1704 KB) (186)

    切口疝是一类医源性疾病,临床治疗复杂。近年来,在切口疝的诊断、手术方式、材料学方面都有新的进展。在《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年版)》的基础上,全国70 多名相关专业的专家经过协商讨论,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在本次指南修订中针对复杂腹壁状态、腹壁功能不全、切口疝治疗原则、腹壁疝缺损关闭方法、围手术期处理、随访宣教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增补或修订。请国内相关医疗机构和同行依据临床实际参照执行。

  • 3.
    基于GBD2021 数据库对中国与全球老年人疝疾病负担和健康不平等的分析比较
    张晋伟, 董永红, 王家璇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708-71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22
    摘要 (406) HTML (25) PDF (1970 KB) (56)

    目的

    分析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膈疝、其他腹部疝,不包括切口疝、造口旁疝和其他未指明的腹疝)负担、变化趋势和健康不平等,并与全球水平进行对比,为我国老年人疝防治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21 年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研究评估中国老年人疝的疾病负担,采用Joinpoint 回归模型分别计算1990—2021年我国和全球老年人疝的各项标化率的平均年百分比变化(AAPC);分解分析揭示老年人疝疾病负担的驱动因素;健康不平衡分析揭示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老年人疝疾病负担差距。

    结果

    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均低于全球整体水平。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 率分别为82.63/10 万、169.35/10 万、17.32/10 万,全球分别为134.87/10 万、330.86/10 万、76.23/10 万。1990—2021 年,中国与全球老年男性疝疾病负担均高于女性。1990—2021 年,中国老年人疝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PC=1.19%,P<0.001),而标化患病率(AAPC=-0.64%,P<0.001)和标化DALY 率(AAPC=-1.56%,P<0.001)呈下降趋势,全球的标化发病率(AAPC=-1.12%,P<0.001)、标化患病率(AAPC=-1.44%,P<0.001)和标化DALY 率(AAPC=-1.64%,P<0.001)均呈下降趋势。1990—2021 年,人口增长对中国和全球的疝疾病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 率的上升均呈主要贡献。全球健康不平等现象仍存在,DALY 率和患病率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过度集中在低SDI 的国家,发病率的健康不平等现象过度集中在高SDI 的国家,中国的健康不平等现象继续加重。

    结论

    1990—2021 年,中国和全球老年人疝疾病负担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国负担低于全球水平,2019 年后疝疾病负担在逐渐增加,相关疝疾病综合防治仍需重视,男性人群应为防治主要人群,落后地区应为防治主要地区。

  • 4.
    成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管理模式下加速康复策略专家共识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工作委员会疝和腹壁外科专业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25-13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2.001
    摘要 (319) HTML (39) PDF (1577 KB) (191)

    腹股沟疝是外科领域的常见疾病,日间手术模式和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率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有重要作用。本共识基于ERAS 理念,结合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及专家意见,旨在优化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患者康复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负担。本共识涵盖术前的相关准备、术中手术与麻醉的优化及术后疼痛管理、出院与随访等方面。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旨在提升临床实践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经济的治疗路径。

  • 5.
    Rutkow、TAPP、TEP 手术治疗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高娟, 徐建庆, 闫芳, 丁盛华, 刘霞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75-680.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16
    摘要 (277) HTML (2) PDF (1577 KB) (14)

    目的

    探究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Rutkow)、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TEP)治疗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2 年1 月至2023 年8 月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疝11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 组,Rutkow 组(38 例;采用Rutkow 手术治疗),TAPP 组(37 例;采用TAPP 治疗),TEP 组(37 例;采用TEP 治疗),比较3 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腹股沟区疼痛情况、胃肠动力相关体液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Rutkow 组患者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长于TAPP 组与TEP 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总费用少于TAPP 组与TEP 组(P<0.05);3组术后1、3 个月的VAS 均低于术后24 h(P<0.05),TAPP 组、TEP 组术后24 h、术后1 个月的腹股沟区VAS 评分显著低于Rutkow 组(P<0.05),3 组术后3 个月的腹股沟区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术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utkow 组MTL、GAS 水平高于TAPP 组与TEP 组,TAPP 组高于TEP 组(P<0.05);3 组术后24 h 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6(IL-6)均较术前上升(P<0.05),Rutkow 组hs-CRP、TNF-α、IL-6 高于TAPP 组与TEP 组,TAPP 组hs-CRP、TNF-α、IL-6 高于TEP 组(P<0.05);Rutkow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5/38),TAPP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2%(2/37),TEP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1%(1/37),3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utkow、TAPP、TEP 三种术式在治疗单侧腹股沟疝中均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腹股沟区疼痛情况且具有较高安全性,Rutkow 可减少住院费用,TAPP 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TEP 则有利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 6.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对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于新峰, 曾琦, 后强, 徐浩, 操谢芳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81-68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17
    摘要 (242) HTML (14) PDF (1749 KB) (31)

    目的

    探究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对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6 月至2022 年11 月德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术式不同,将其分为TAPP 组(接受TAPP 术治疗)与TEP 组(接受TEP 术治疗),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卡钳值设置0.02)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影响,最终2 组各获得患者60 例。对比2 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24 h 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24 h 应激指标,术前、术后4 周男性患者精索静脉情况(精索静脉管径及精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术后12 个月复发率。

    结果

    TEP 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少于TAPP 组(P<0.05),而2 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2/60),TAPP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间对TEP 组与TAPP 组患者的VAS 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间、时间对VAS 主效应显著(P<0.05);术后24 h,2 组患者皮质醇(Cor)、醛固酮(ALD)、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高于术前(P<0.05),TEP 组术后24 h Cor、ALD、NE 水平低于TAPP 组(P<0.05);术后4 周,2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管径高于术前(P<0.05),TEP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管径低于TAPP组(P<0.05),2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血流速度低于术前(P<0.05),TEP 组男性患者精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TAPP 组(P<0.05);术后12 个月,TEP 组总复发率(5.00%,3/60)与TAPP 组(1.67%,1/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TAPP 术与TEP 术均可有效治疗腹股沟疝,并发症较少,但TEP 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对男性患者精索静脉影响更小,可酌情选择合适术式。

  • 7.
    重视复杂腹壁疝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嵇振岭, 陈杰, 唐健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01-60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01
    摘要 (206) HTML (14) PDF (1543 KB) (37)

    复杂腹壁疝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治疗困难,具有挑战性。本文对复杂腹壁疝的定义、分级和分类进行了概述。提出了腹壁疝手术方式的演变规律,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原则。强调了复杂腹壁疝微观和宏观预防和处理措施。

  • 8.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周正阳, 陈凯, 仇多良, 邵乐宁, 吴浩荣, 钟丰云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60-6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13
    摘要 (189) HTML (1) PDF (1140 KB) (27)

    目的

    分析探讨导致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9 月1 日至2024 年8 月31 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的201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时机、糖尿病史、术前使用抗凝药物、疝囊大小、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史及LIHR 术后复发疝等因素与术后出血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通过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其是否为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

    结果

    在2010 例接受LIHR 的患者中,共有32 例(1.59%)术后出血,其中29 例经保守治疗成功止血,3 例因大出血接受二次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出血原因包括巨大疝疝囊血管活动性出血、死亡冠血管出血及精索血管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使用抗凝药物、疝囊大小(≥5 cm)、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史及LIHR 术后复发疝均与术后出血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Logistic 回归分析证实,这些因素均为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 值分别为4.289(95% CI 1.882~9.775,P<0.001)、2.840(95% CI 1.375~5.866,P=0.005)、4.071(95% CI 1.644~10.078,P=0.002)及9.639(95% CI 4.000~23.230,P<0.001)。

    结论

    术前使用抗凝药物、疝囊≥5 cm、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史及LIHR 术后复发疝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血管意外损伤及处理不当亦是导致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措施,规范术中操作,以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

  • 9.
    肌后/腹膜前补片修补巨大切口疝术后并发症防治
    杨媛媛, 林贤超, 林荣贵, 陆逢春, 黄鹤光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45-64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10
    摘要 (180) HTML (1) PDF (1707 KB) (14)

    目的

    探讨巨大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9 月至2024 年9 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89 例经肌后/腹膜前修补的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方法进行总结。

    结果

    89 例患者的手术时间125~389 min,平均(147±98)min,87 例(97.8%)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7 个月,平均(21.5±8.4)个月。术后完全拔除引流管时间7~28 d,平均(13.8±6.3)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1 例(12.6%)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血肿1 例(1.1%)、切口脂肪液化3 例(3.4%)、切口感染2 例(2.3%)、麻痹性肠梗阻1 例(1.1%)、腹壁麻木感2 例(2.3%)、慢性疼痛1 例(1.1%),1例(1.1%)术后1 个月内复发,余病例无明显不适,无血清肿、肠瘘、远期复发、腹腔间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

    腹壁巨大切口疝围手术期预防是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术前对疝内容物体积、薄弱区范围准确评估,心肺功能锻炼;术中合理放置引流管、必要时减容;术后积极预防感染、腹带加压包扎、尽早处理血肿等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方法。

  • 10.
    肌肉减少症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切口疝发生的应用研究
    陈樽, 王平, 金华, 周美玲, 李青青, 黄永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39-64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09
    摘要 (155) HTML (6) PDF (1798 KB) (11)

    目的

    探讨肌肉减少症对结直肠癌术后切口疝发生的影响及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7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12 月31 日,因结直肠恶性肿瘤于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50 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疝分为切口疝组(IH)和非切口疝组(NIH),通过勾画患者术前CT 影像第3 腰椎(L3)水平不同组织的面积,获得术前的肌肉量。应用Cox 回归分析肌肉减少症及其他临床因素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疝发生的影响,并根据多因素分析绘制列线图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疝的发生风险。

    结果

    在随访期内共有26例(17.3%)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了切口疝,IH 组患者L3 水平的骨骼肌指数为(44.7±7.6)cm2/m2,明显低于NIH 组(49.1±9.0)cm2/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0,P=0.013)。在多因素分析中,肌肉减少症(HR=3.709,P=0.004)、直肠癌(HR=3.982,P=0.002)和开腹手术(HR=2.404,P=0.043)为结直肠癌术后出现切口疝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依此建立结直肠癌术后切口疝发生的预测模型。

    结论

    肌肉减少症、直肠癌、开腹手术是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评估术后切口疝的发生风险。

  • 11.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疼痛的影响
    李少萍, 徐叶, 陈焕玲, 陈丹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99-103.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20
    摘要 (144) HTML (2) PDF (1788 KB) (32)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2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150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 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ERAS 理念的护理。评估2 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血压参数、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术后12、24、48 h 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 个月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RAS理念应用于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降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12.
    疝和腹壁外科手术中闭孔血管的保护策略
    贾宝明, 杨硕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36-13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2.003
    摘要 (141) HTML (4) PDF (1613 KB) (27)

    腹股沟疝、闭孔疝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保护闭孔血管这一重要环节。笔者探究了闭孔血管的解剖、腹股沟疝、闭孔疝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与闭孔血管的关系,以及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闭孔疝的各种术式、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吊带术(TVT-O)等术式中保护闭孔血管的各种策略。总结归纳TAPP 和TEP 术由于解剖Retzius 间隙而于耻骨前内侧显露了闭孔血管的分支“死亡冠”血管,闭孔疝疝囊由于走行于闭孔管因此与闭孔血管神经束发生伴行,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TVT-O 术由于穿刺左右侧闭孔膜需要远离闭孔血管神经束,上述三种疾病术式不同,手术部位也相应不同,手术方式与闭孔血管的关系也不同,因此手术操作对闭孔血管的保护策略也不相同。我们需要熟练掌握闭孔血管的解剖,明确三种疾病的手术方式与闭孔血管的不同关系,在手术过程中做出正确的保护闭孔血管策略。

  • 13.
    腹腔镜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赵洪洲, 魏国先, 刘龙, 杨念宾, 李丹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79-8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15
    摘要 (136) HTML (9) PDF (1762 KB) (25)

    目的

    分析对比腹腔镜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复发率。

    方法

    收集2019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于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3 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用传统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进行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40 例);采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或者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进行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3 例)。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血清C 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RP、TNF-α 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腹腔镜疝修补术显示出更好的治疗效果。TAPP 和TEP 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降低切口感染风险,改善患者的机体状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14.
    腹壁肿瘤外科诊治微共识
    《腹壁肿瘤外科诊治微共识》编审委员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复杂腹壁疝及减重专家组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07-61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02
    摘要 (133) HTML (10) PDF (1288 KB) (97)
  • 15.
    老年男性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
    王鹏, 翟洪涛, 刘卓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206-20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2.016
    摘要 (133) HTML (9) PDF (1687 KB) (20)

    目的

    比较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9 月至2023 年9 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接受疝修补术的234 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分为2 组,TAPP组患者接受TAPP 手术治疗(120 例),Lichtenstein 组患者接受Lichtenstein 手术治疗(114 例)。比较2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周及1 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及随访12 个月期间的复发率发生情况。

    结果

    TAPP 组与Lichtenstein 组手术时间和术后12 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P 组在术后疼痛VAS 评分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低于Lichtenstein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Lichtenstein 手术相比,TAPP 在手术时间和术后复发率上表现相似,但在术后疼痛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在选择手术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术者的腔镜技术水平、临床经验及患者的意愿,以合理选择最佳术式。

  • 16.
    疝外科手术出血性并发症的防治策略
    马宁, 周太成, 陈双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2): 132-13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2.002
    摘要 (128) HTML (10) PDF (1254 KB) (46)

    近年来,随着疝外科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术后复发率和康复时间。然而,出血并发症仍是影响手术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系统探讨了疝外科手术中出血的防治策略。术前通过精准评估凝血功能和解剖特征,识别高危患者并制定手术方案;术中凭借精细化止血技术和对解剖结构的精准把控,降低出血风险;术后通过动态监测患者情况,早期发现出血迹象,并根据出血程度进行分层管理。展望未来,智能影像导航、人工智能辅助手术、新型止血材料的应用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化,将为降低出血风险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疝外科手术向“精准无血”的目标迈进,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患者预后。

  • 17.
    造口还纳术后切口疝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策略
    林凯, 潘勇, 赵高平, 杨春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34-63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08
    摘要 (124) HTML (5) PDF (1573 KB) (24)

    目的

    分析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的临床特点,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对SSIH 的认识和重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至2023 年5 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结直肠手术+预防性肠造口手术的23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及影像学检查确诊SSIH,并统计分析发生SSIH 的切口部位相关临床特点。

    结果

    在232 例患者中共有30 例(12.9%)发生SSIH。比较不同结局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SSIH 患者合并造口旁疝、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造口直径>2.5 cm、还纳时是否离断肌肉、缝合时的技术等与未发生SSIH 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造口旁疝、还纳后切口感染、造口直径>2.5 cm、间断缝合、离断肌肉是预防性造口还纳术后发生SSIH 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分别为10.31、15.17、5.348、8.203、4.671;95%可信区间分别为(2.680~45.210)、(4.716~57.180)、(1.751~18.380)、(2.338~37.880)、(1.427~18.910)]。

    结论

    避免预防性造口过大,防止造口旁疝的出现,还纳时避免切口感染,还纳造口时减少肌肉的离断,缝合切口时采取连续缝合等措施有助于减少SSIH 的发生。

  • 18.
    复杂腹壁疝手术后腹腔高压与腹腔间室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
    江志鹏, 钟克力, 陈双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 18 (06): 612-61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4.06.003
    摘要 (122) HTML (7) PDF (1363 KB) (26)

    复杂腹壁疝是一类由于各种不利因素所导致的治疗困难或并发症高发的腹壁疝的统称。其治疗过程中同时涉及腹腔内容物容积的变化和腹壁顺应性的改变,对腹腔内压有直接影响。因此,术后腹腔内高压与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外科疾病。本文从术前准备、术中决策和术后处理等角度探讨了复杂腹壁疝手术后腹腔内高压与腹腔间室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旨在提高这类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性。

  • 19.
    全腹腔镜Sublay 手术与腹腔镜IPOM手术治疗脐疝的回顾性分析
    赵学飞, 靳翠红, 申英末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51-55.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10
    摘要 (122) HTML (11) PDF (1433 KB) (11)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Sublay 手术(TES)与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POM)治疗脐疝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 年6 月至2024 年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8 例脐疝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TES 组11 例,IPOM 组37 例。对比2 组患者的手术资料、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数据,评价手术效果,重点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结果,评价2组患者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

    结果

    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合并症、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 组住院费用(19 133.36±4277.28)元,明显低于 IPOM 组(38 596.68±16 764.6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疼痛方面,出院时IPOM 组VAS 评分≥3 分的患者30 例(81.1%),TES 组2 例(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SF-36 评分结果显示,2 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ES 与IPOM 手术对脐疝均有良好治疗效果,并可改善患者术后短期生活质量。TES 在术后疼痛方面更具优势,住院费用更低。

  • 20.
    腹壁切口疝修复的现状与思考
    刘子文, 曹桢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5, 19 (01): 21-2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5.01.004
    摘要 (118) HTML (8) PDF (1561 KB) (23)

    植入材料的创新、修补理念的变革和腔镜平台的迭代,不断推动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演变及发展。经过30 年的实践,一些经典术式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得以广泛应用,而不符合修补理念的术式则逐渐淡出视野。现代腹壁外科强调的是修补、组织结构重建和功能性修复,任何术式都需兼顾腹壁功能重建原则和微创特性,以实现最佳临床价值。可以预见,随着腹腔内补片的不断优化和腹膜外技术的深入探索,基于微创技术的腹壁切口疝修复手术将迎来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本文将回顾腹壁切口疝修复手术的历史演进过程,介绍当前技术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