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全腹腔镜下将补片置于腹膜前腹直肌后间隙进行脐疝修补效果。
沈阳军区总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共完成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肌后间隙脐疝补片修补术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8.2(28~70)岁,术中采用全腹腔镜在腹直肌后方分离腹膜前间隙及脐疝缺损区,关闭缺损后将补片置于腹直肌后间隙内进行修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73~130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1~3)d,发生脐部皮肤小面积坏死感染1例,脐部积液1例。无出血、肠梗阻、肠瘘等严重并发症,无复发及慢性疼痛。
采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肌后间隙放置补片的方法进行脐疝修补是可行的,避免了腹腔内补片修补手术的不足,限于病例数原因,尚需进一步观察后续结果。该术式为脐疝的腔镜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中放置负压引流管在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的临床应用价值。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连续收治的68例成人单侧Ⅱ、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TAPP术。其中引流组38例,在关腹膜前将十字形负压引流管放置于疝补片与腹膜之间,引流管从同侧戳卡孔引出接负压吸球。对照组30例,未放置负压引流。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肿发生率进行比较。
68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引流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52.50±12.06)min比(48.83±15.23)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3.29±0.98)d比(1.93±0.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1/38)比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负压引流可观察术后积液或出血情况,降低血清肿发生;负压管还可有效减少死腔,防止补片移动。十字形负压引流无侧孔洞,引流效果佳,不易堵塞,拔除便捷,不易使补片移位。
总结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经验。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无合并症及同步手术214例患者临床资料。随访3~24个月。
全组除1例复发疝因腹膜前间隙致密黏连改行Lichtenstein术外,其余均成功,主要并发症有血清肿或积液3.3%,尿潴留1.4%,异物感或不适感2.3%。200例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3个月无复发,远期复发2例,总复发率0.93%。
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较传统开放手术有优势。
造口旁疝是永久性肠造口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临近或位于造口旁的腹壁切口疝的一种。其发病率很高,且随着肠造口术的时间延长而增加。大部分造口旁疝患者是无症状的,经保守治疗效果显著,但一些患者因出现难以忍受的腹痛、造口装置的侧漏、造口周围皮肤的刺激及腹部膨隆引起的美容问题等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手术修补方式主要包括3种:传统缝合修补术、造口移位术及补片修补术。对于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预置补片成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选择。在此就该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论述。
总结开放式腹膜前修补40例股疝的手术效果。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40例股疝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股疝组27例,择期股疝组13例。
择期组中疝囊内容物8例为网膜,4例为积液,1例为小肠;急诊组中内容物为肠管的26例,1例为单纯嵌顿网膜。13例择期组和13例急诊组患者进行了经腹膜前使用补片修补,另14例急诊组患者进行了Mcvay法组织的缝合修补;急诊组中有6例进行了肠切除肠吻合。择期组中早期并发症为3例次,急诊组为24例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6.615±1.321)d和(7.777±2.206)d,平均手术时间分别(77.692±22.695)min和(94.211±13.927)m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过程中26例补片修补的患者均未发生补片感染;补片修补的无复发病例,急诊组缝合修补的出现1例复发。
开放式腹膜前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和可供选择的治疗择期股疝和部分急诊股疝的手术方式;但急诊手术的早期并发症较择期手术多,建议尽可能在择期状态下对股疝进行手术治疗。
通过对经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干预,观察其疗效。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7例行经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所有患者于围手术期施以有效干预治疗。干预主要针对术前引发高腹压病因的控制与纠正、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出院后疝复发的防治及健康指导等。
本组4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2.7±8.3)min,平均住院时间(6.8±3.7)d。术后并发阴囊积液1例,经细针反复穿刺抽吸、阴囊抬高等干预后痊愈出院。本组患者术后随访观察6~48个月,无补片感染及疝复发等远期并发症发生。
对接受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干预,是患者的快速康复的重要保障。
研究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股疝临床情况。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巴中市中医院因股疝而行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入选患者76例,其中34例患者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手术,42例患者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手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的恢复时间、住院的天数和费用,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手术后的疼痛,详细记录患者手术以后3、7、12、72 h后的疼痛评分情况和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2组患者在手术的时间、恢复时间和住院的天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后3、7、12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的评分比较,腹膜前间隙组(1.49± 0.43)分优于疝环填充组(2.32±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1,P=0.009);腹膜前间隙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优于疝环填充式组,其中慢性疼痛(1/34比14/42)、手术后异物感(0/34比16/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5)。
经腹膜的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手术使用补片覆盖了患者整个的耻骨肌孔,是治疗腹股沟股疝更合理的手术方式。
分析开放式前入路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超声诊断意义。
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164侧因开放式前入路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持续慢性疼痛病例,通过超声检查明确慢性疼痛的病因,对合并出现的各项病因进行分组比较。
超声检查发现引起术后慢性疼痛的阳性诊断有:包裹性积液、阴囊壁水肿、睾丸炎症、睾丸鞘膜腔积液、精索在重建内环口处活动受限、精索静脉曲张、耻骨处瘢痕增生、补片皱缩变形、补片或网塞堆积、复发疝、精索囊肿、附睾头囊肿。在两两合并出现的阳性诊断各组中,包裹性积液合并阴囊壁水肿、精索静脉曲张合并精索在重建内环口处活动受限、补片变形皱缩合并和复发疝的发生率在各自分组内存在显著差异(χ2=41.37、20.07、13.19、7.36,P均<0.05)。
超声检查对于开放式前入路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部分阳性诊断因病程发展常合并出现,临床医师诊断时需全面考虑。
分析加速康复外科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手术患者的满意度。
选取2015年1-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100例行择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生活质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和16.0%,满意度为92.0%和80.0%,生活质量评分为(85.6±5.4)分和(72.1±6.8)分、住院时间为(5.4±3.6)d和(7.6±4.6)d,观察组在各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63、6.041、4.251、5.241,P=0.008、0.003、0.006、0.005)。
加速康复外科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围手术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本组患儿分别行单孔法及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及复发率。
单孔组手术时间(12.4± 2.0)min多于双孔组(11.3±1.4)min,阴囊血肿发生率(11/72)高于双孔法(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住院时间、VAS疼痛评分、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两种手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单孔法手术时间稍长、阴囊血肿发生率稍高。
腹壁切口疝是外科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切口疝复发也是国内外疝外科医师的关注焦点之一。其复发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因素、修补方式及补片等。如何降低复发率是当今国内外领域一直探讨的问题,补片无张力修补已成为复发切口疝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针对不同复发切口疝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同时联合一些新技术,如成分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CST),"三明治"技术(Sandwich technique)能够获得理想的长期修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