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总编推荐

共找到 5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学的影响
    胡志伟, 李侁, 汪忠镐, 吴继敏, 田书瑞, 邓昌荣, 张玉, 战秀岚, 陈新, 王峰, 许辉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12 (02): 99-10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18.02.005
    摘要 (155) HTML (9) PDF (740 KB) (21)
    目的

    通过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对比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laparoscopic Nissen fundoplication,LNF)前后食管动力学的改变情况,探讨手术的抗反流原理。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火箭军总医院73例连续住院的GERD患者,LNF术前1周内行包括HRM在内一系列术前评估,术后GERD症状明显缓解且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已经消失时复查HRM。对手术前后2次HRM的9个食管动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按术前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进一步分组分析。

    结果

    术后患者食管长度平均延长了(0.43±1.72)cm,腹腔内下食管括约肌长度平均延长了(1.20± 0.94)cm,术后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平均增加了(5.99±7.79)mmHg(1 mmHg=0.133 kPa),综合松弛压平均增加了(3.41±5.43)mmHg;远端收缩分数平均增加了(157.26±596.01)mmHg·s·cm,远端收缩延迟时间平均增加了(0.93±2.30)s;上述6个动力学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1,<0.01,<0.01,0.03,<0.01)。而术后下食管括约肌长度、食管上括约肌压力和收缩前沿速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0.43,0.73)。食管长度、下食管括约肌长度和远端收缩分数在食管裂孔疝患者中较无食管裂孔疝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1,<0.01,<0.01)。

    结论

    LNF主要通过延长腹腔内食管长度,增强下食管括约压力,增强食管的廓清功能,从而到达有效的抗反流作用。其中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较无食管裂孔疝患者术后上述食管动力学改善更为显著。

  • 2.
    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补片修复大鼠腹壁缺损中胶原合成功能的研究
    杨晓锋, 叶小龙, 黄江龙, 唐骁, 郑宗珩, 魏波, 陈图锋, 黄勇, 罗林波, 詹泽丰, 卫洪波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12 (01): 14-21.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18.01.004
    摘要 (96) HTML (4) PDF (1345 KB) (16)
    目的

    评估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型疝补片修复腹壁疝的胶原蛋白合成功能的优劣,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型疝补片(nano-bionic and anti-adhesive compound hernia patch,NT)组,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patch,PP)组及聚酯补片(polyester patch,PE)组,构建腹壁疝模型。根据分组将大小约3 cm× 2 cm的3组补片缝合于腹壁缺损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后4、6、8周处死大鼠各10只,大体观察腹腹壁手术区域胶原组织形成情况;剪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分析胶原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Western bolt分析各组腹壁修复区域Ⅰ型胶原蛋白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量。

    结果

    各组大鼠术后一般情况均良好,未出现死亡等不良事件;腹壁手术区域,NT组触感柔软,异物感较少,未见明显腹腔脏器突出,纤维组织生长情况良好;PP组触感较僵硬,皮下可见大量新生血管长入,异物感较重,纤维组织生长情况一般;PE组大鼠腹壁修复区触感僵硬,皮下可见较多新生血管长入,纤维组织生长较好。组织学观察:术后各个时间点,NT组修补效果优于PP、PE组,NT组Ⅰ型胶原表达更多,Ⅲ胶原表达更少,比例更加合理,纤维结构更加成熟稳定。组织蛋白含量:随着时间推移,术后各组Ⅰ型胶原蛋白随着时间进展逐步增加,而且NT组在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PP组及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及术后8周NT组的Ⅰ/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基本保持在4∶1左右,较术后4周明显增加,而且在各个时间点上NT组均高于PP、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常规腹壁缺损无张力修补术过程中,NT补片在组织重构过程中比PP及PE补片更早形成成熟稳定的纤维结构,提供更加稳固的修复效果,适用于目前常规的腹壁疝修补,尤其是巨大腹壁缺损引起的腹壁疝。

  • 3.
    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
    龚独辉, 李炳根, 莫宇轩, 谢志华, 彭永辉, 聂向阳, 李达强, 崔文博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12 (01): 26-2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18.01.006
    摘要 (105) HTML (16) PDF (756 KB) (19)
    目的

    探讨应用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且由同一手术团队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共400例,均采用腹腔镜手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应用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8例,对照组应用大圆针及Endoclose腹壁缝合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92例。回顾分析2组不同方法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否需要增加辅助钳、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

    结果

    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住院费用[单侧:(6.29±0.32)千元比(7.40±0.53)千元,双侧(8.85±0.65)千元比(9.60±0.38)千元]、是否需要增加辅助钳(106/208比48/192)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方便;无需"疝针"或腹壁缝合器即能完成手术,费用更低;而且该技术微创、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4.
    前入路腹膜前Kugel补片治疗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疝
    周上军, 周学鲁, 占平, 张剑锋, 张继峰, 胡灏, 蔡伟斌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12 (01): 38-42.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18.01.009
    摘要 (98) HTML (6) PDF (875 KB) (12)
    目的

    探讨前入路腹膜前Kugel补片治疗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其并发症和复发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中医院40例腹股沟疝复发患者,记录复发疝类型、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前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手术采取前入路,切除手术瘢痕和取出卷曲挛缩的合成补片。创建腹膜前间隙后,将Kugel补片置入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加强耻骨肌孔。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0 min(50~65 min)。术中有8例腹膜轻度损伤,发现后立即修补。无切口感染,3例皮下血肿、1例血清肿,5例术后尿潴留需插尿管。术前慢性疼痛率77.5%,术后12个月后下降至12.5%。随访时间24个月(12~50个月),无复发患者。

    结论

    前入路腹膜前Kugel补片治疗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疝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尤其适合平片或网塞修补术后有慢性疼痛的复发患者。

  • 5.
    单孔法与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仵永泉, 夏联山, 邓静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12 (01): 56-5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18.01.013
    摘要 (98) HTML (7) PDF (700 KB) (12)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本组患儿分别行单孔法及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及复发率。

    结果

    单孔组手术时间(12.4± 2.0)min多于双孔组(11.3±1.4)min,阴囊血肿发生率(11/72)高于双孔法(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住院时间、VAS疼痛评分、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两种手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单孔法手术时间稍长、阴囊血肿发生率稍高。

    Baid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