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 40(7): 754-757.
|
[2] |
Song Y, Hu C, Yan P, et al. Effect of implementing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principle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J]. Am J Transl Res, 2021, 13(5): 5540-5546.
|
[3] |
尹丹娜, 罗静, 徐飞, 等. 基于互联网+移动护士站联合ISBAR沟通模式在手术室交班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21, 28(24): 26-30.
|
[4] |
李芹, 毕景璐, 徐俊荣, 等. 全科医学护理交接班中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评《实用临床全科医学护理摘要》[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 27(19): 125.
|
[5] |
吕珍珍, 鲁亚茹, 范晓英, 等. 标准化交班模式在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 2023, 18(2): 183-186.
|
[6]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外科杂志, 2018, 56(7): 495-498.
|
[7] |
林燕平, 邱金花, 林宁, 等. 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测[J].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4): 404-407.
|
[8] |
陈菲菲, 王春美, 王晓敏, 等. 护士交接班评价量表信效度的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 36(6): 462-466.
|
[9] |
余立平, 罗先武. 中文版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11): 16-18.
|
[10] |
刘威, 沈根海, 高泉根, 等. 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女性腹股沟疝的比较[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3, 23(5): 354-358.
|
[11] |
Kuo YH, Chiu CC, Tseng LY, et al. Long-Term Trends and Predictors of Medica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Medical Outcomes in Inguinal Hernia Repair: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World J Surg, 2021, 45(6): 1771-1778.
|
[12] |
王兆锦, 林志娟, 倪庆.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应用效果[J]. 中国性科学, 2020, 29(7): 25-29.
|
[13] |
刘文云. 双环节协同护理模式对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康复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 21(13): 2416-2418.
|
[14] |
薛彩平, 卢媚媛, 李淑娴, 等. 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2): 80-81.
|
[15] |
徐波, 陈莹, 张志华, 等. ISBAR口头交接标准在急诊抢救室病人床旁交接中的应用[J]. 实用老年医学, 2020, 34(10): 1099-1100.
|
[16] |
付震洪. 思维导图联合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交接班时间及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23, 52(13): 1024-1027.
|
[17] |
勾洋, 石群, 汤月明.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25): 3241-3243.
|
[18] |
姜黎黎, 李忆昔. 基于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护理交接班模式的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9, 19(1): 107-109.
|
[19] |
张斌蓉, 童宇平. SBAR沟通模式改善急诊留观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的效果[J]. 护理研究, 2022, 36(23): 4281-4286.
|
[20] |
王漫漫,王丽,吕莉.基于SBAR指导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9):7.
|
[21] |
吕珍珍, 鲁亚茹, 范晓英, 等. SBAR沟通模式干预对心衰患者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23, 32(6): 590-594.
|